孔子是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是儒家创建人,他的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孔子简介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后世统治者或儒生尊称其为圣人、文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教导弟子“仁”
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也非常多,但孔子并没有直接对仁的涵义进行诠释,反而是教导弟子们怎样去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求仁之方”。当颜回向孔子问仁时,他只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通过外在之礼来求得仁;当仲弓问仁时,他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又是通过内在之敬恕来求得仁;当樊迟问仁时,他直接解释说:“爱人”,这是告诉弟子仁的对象是他人;在《孔子家语》中对仁的解释以及求仁的方法记载得更为详细。
孔子的“礼”的作用
政治上的作用,用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治国家的作用。
社会上的作用,用所谓“礼教”,通过节日习俗、庆生、婚礼、丧礼、祭祀等各种社交礼仪、礼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人心自觉的作用,所谓“人而不仁,如何礼”,这是孔子的最大的贡献,孔子赋予僵化了的“礼”及“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能够从外在行为规范中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观照,从而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俢养品德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