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先请阅读诸君思考并回答一个小问题:如果你穿越回汉朝(自西汉惠帝到东汉献帝,任何一朝皆可),你会准确的使用相应的皇帝礼仪称谓,如谥号、庙号等,来称呼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吗?也许很多人都会说:这有什么难的啊?三岁的小孩都会!不就是“汉高祖”吗?如果我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你信吗?嗯,肯定很多人不信!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到大,老师、同学、家长、专家、影视……几乎所有人都说的是“汉高祖”!难道大家都错了???
也许学识渊博的读者会引经据典的说:“汉高祖”这一称谓怎么会错呢?不信,你看,司马迁《史记》卷八的卷名就是《高祖本纪》,开头就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司马迁作为当朝人,难道连汉朝开国皇帝的礼仪称谓这个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知道?这个我们今天看来比较平凡普通的问题,搁在汉朝,说错了,那可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原则问题,可是司马迁就堂而皇之地称呼刘邦为“高祖”,还写在《史记》里,没听说他因此而获罪啊?再说,很多学术大家,甚至是大师级的学者,比如张舜徽先生,就在《三国志辞典》里明确的说:“刘邦死后庙号高祖。”
张舜徽先生像可惜的是,我仍然要坚持说:你还是错了。换句话说,你找来作为支撑的司马迁、张舜徽等古往今来的很多名家大师,在这个问题上,都说错了。当然,第一个说司马迁称谓错误的绝不是我。不点名的批评司马迁的,应该是东汉人班固。众所周知,他撰写的《汉书》,有很多内容是“抄袭”的司马迁《史记》的西汉史部分。可是他在《汉书》卷1用的卷题是什么呢?既不是《高祖本纪》,也不是《高祖纪》,而是《高帝纪》!清代考据大师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卷四第五十九中,对司马迁随意混淆刘邦宗庙庙号、谥号的做法,明确地提出了批评。
那么,刘邦正确的礼仪称谓是什么?“太祖”、“高祖”又有哪些含义?作为皇帝宗庙庙号,二者有尊卑差异吗?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有哪些皇帝分别使用过“太祖”、“高祖”庙号?
一、“始祖”释义
“始祖”,顾名思义,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商族的第一个男性祖先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祖先弃(后稷),都是母亲感神灵(契是母亲简狄吞食玄鸟卵孕育,弃是母亲姜嫄踩大脚印孕育)而孕育。
今天,我们依据民族学理论,可以对此古人深信不疑,今人却认为是荒诞不经的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是商、周两族分别在契、弃前,处于母系社会时期的典型特征,即知母而不知父;契、弃之所以被后世的商、周族人分别尊为始祖,也是商、周两族分别在契、弃时,完成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体现。
“始祖”这一称谓,在由西周初周公修改、撰写,再经过春秋时孔子编订而成书的《仪礼·丧服》中,已经出现。
李衡眉先生认为,“始祖”的广泛使用,与东汉末儒者郑玄有密切的关系。郑玄注释《周礼》、《礼记》时,采用“始祖”这一称谓。后人多沿其说,不察其误,致使后代宗庙中出现以“始祖”之称代替“太祖”之称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既设“始祖”室,又设“太祖”室,造成混乱。
二、“太(大)祖”释义及用作皇帝庙号
在周代礼制中,“太(大)祖”与“始祖”同义。《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系三昭三穆祖先庙与大祖庙合而为七。郑玄注曰:大祖,就是周人的始祖后稷。不过,郑玄注释《礼记·丧服小记》时,没有继续使用“大(太)祖”这一称谓,而是使用“始祖”这一概念。所以,“始祖”的含义与《礼记·王制》郑玄注中的“大(太)祖”义同,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
“太祖”用作帝王的庙号,始于刘邦。刘邦卒后,群臣沿袭古礼,追尊其庙号曰“太祖”。
此后,魏曹操、吴孙权、晋司马昭、北魏拓跋珪、隋杨忠、唐李虎、宋赵匡胤、辽阿保机、西夏李继迁、金阿骨打、元铁木真、明朱元璋、清努尔哈赤等历代开国皇帝,或后世追认的祖先为帝王的宗庙,皆被追加“太祖”庙号。用作庙号的“太祖”,其“始祖”的含义日渐淡弱。
总之,“太祖”一词,最早是与“始祖”同意,表示一个族的祖先。后来逐渐作为帝王的庙号。
三、“高祖”释义及用作皇帝庙号
“高祖”原是某人对其四世祖,即自己父亲的祖父的血缘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祖”有时还被赋予“远祖”之义。顾炎武的《日知录》、阎若璩的《潜邱札记》,都先后指出了这一现象。
秦汉以后,“高祖”在用作亲属称谓的同时,逐渐被用作皇帝宗庙庙号。“高祖”用作皇帝宗庙庙号,始于三国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庙庙号为“高祖”。此后,西晋司马懿、南朝宋刘裕、梁朝萧衍、陈朝陈霸先、北魏拓跋宏、北齐高欢、北周宇文邕、隋杨坚、唐李渊、后晋石敬瑭等历代帝王宗庙,皆被追加“高祖”庙号。
“太祖”、“高祖”庙号有无地位尊卑之别?从最初并采“太祖”、“高祖”作为皇帝宗庙庙号的三国曹魏来看,在魏明帝和众臣僚的观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于“高祖”。魏明帝君臣虽比较严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关记载,以曹操为皇家宗庙“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庙,亲尽迭次迁毁。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认为皇家宗庙太祖,无疑是因为无论就宗法行辈,还是生平功绩而言,都高于其子曹丕。其后,北魏、北周分别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庙号,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庙号,虽似皆表明“太祖”尊于“高祖”。
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刘宋追加开国皇帝刘裕“高祖”庙号,而追加其子文帝刘义隆“太祖”庙号,且后来的南朝梁、陈,北朝的北齐,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后晋,皆唯有“高祖”庙号,而未有“太祖”庙号,似表明某些朝代统治者的观念中,“高祖”尊于“太祖”。
四、庙号和谥号:刘邦的正确称谓
所以,如果你不(有)幸穿越回汉朝(西汉、东汉),在称呼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时,不能张嘴闭嘴地说“汉高祖”。轻者,周围的人会嘲笑你没文化;重者,如果有人较真的话,乱改先帝的谥号、庙号,可是大罪重罪。那么,究竟该怎么准确的用礼仪称谓称呼刘邦呢?
前面说过,刘邦的庙号是“太祖”;因为他有建立汉朝的伟大功勋,功最高。所以,他去世后,汉惠帝和群臣给他拟定的谥号是“高”。也就是说,惠帝以后的汉朝人称呼刘邦,严谨、完整、合乎礼仪的称谓,也是书面语(比如你给皇帝写的奏章、文书类)常用的称谓,是“太祖高皇帝”。部分书面语或大部分口语,可以简略称为“高皇帝”、“高帝”、“汉太祖”等。司马迁称刘邦为“汉高祖”,实际上是混淆刘邦“高皇帝”谥号及“太祖”庙号,二者各取一字,拼凑成“高祖”。没有因言获罪,既属侥幸;似乎也从侧面反映出,西汉中期以后,即便统治者,对其祖先的礼仪称谓,也不是那么较真和严格了。毕竟,《史记》可是汉武帝亲自审阅过的。
《汉武大帝》剧照司马迁获罪,是因为他替李陵辩护,忤逆汉武帝,而不是说错了刘邦的称谓。于是,“汉高祖”这一称谓,也就稀里糊涂地被后世沿用,成为习惯用语了。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年。
2.(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年。
3.(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4.张舜徽主编:《三国志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