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亭山村溯源
“午亭”一词,来源于郦道元的《水经注》。原文为:“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经建兴郡,而其水又东南流,经午壁亭东南而入山,沿坡漱石,蹦涧八丈,环涛谷转……沿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茂密,奇为翳荟也。”文中的午壁亭就是“午亭”一词的出处。
郦道元的描述,令陈廷敬在京做官的友人同僚十分向往,他们认为家居沁水河畔的陈廷敬应该建造一所这样的园子,好友朱竹诧为想象中的园子起了名字叫“午园”,身为刑部尚书的徐乾学还为想象中的园子写了《午园记》,陈廷敬在《午亭山庄图诗五首》的序言中记叙了这一趣事。
午亭山村,名为山村,实为山城,是由内外两个城堡组合而成的。内城创建于明崇祯年间(-),额名“斗筑可居”,现存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世德院、树德院、接瑞霭、河山楼等。外城创建于清康熙年间,题名为“中道庄”,现存的古建筑有冢宰第、西花园、东书院、管家院、樊家院、石牌坊等。在中道庄的城门外,建有一座“御书楼”。据《晋城金石志》(年12月版)讲,该楼建成时,上有康熙皇帝御笔书赐陈廷敬、陈壮履父子诗作近20首,楹联4副,以及其他一些题记,“潇洒飞逸,尉为壮观”。
城堡的南面有书院一座,前后三进,俗称“南书院”。毗邻南书院的原来还有一片园林,据说叫“止园”,院内有九曲桥、快哉亭、魁星阁等,是一座亭台楼阁一应俱全的私家园林。
年间,午亭山村的总面积大约4万平方米,其中城堡的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墙总长约米,内城墙高度超过10米,带垛墙的高度一般都在12-13米之间,外城的城墙高度约10米左右。整个城堡共有大小门洞9个,门楼、碉楼11个,另外在东城墙上还筑有马面墙2个,依城墙而做窑洞百余个。
因需而建逐步形成
午亭山村全景
午亭山村不是一次性规划兴建的,而是因需而建,逐步形成,最后加以完善的。陈家祖居泽州天户里,明宣德四年()陈廷敬的七世祖陈林,由泽州迁至阳城郭峪,之后又迁居郭峪东北的中道庄。陈家的显赫,应是从陈廷敬的三世祖容山公陈天佑时期开始的,陈天佑曾做过陕西按察司副使,后继者有陈所知、陈廷敬的祖父州稟生陈经济、伯父乐亭知县监察御史陈昌言、父亲贡生陈昌期等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物。明中后期,陈家成了中道庄的殷实之户。显赫之家、殷实之家是最怕社会动乱的,崇祯三年(),源自陕北的农民起义波及了山西,一场保性命、保家财的建设在陈家开始了。陈家的建设是从河山楼开始的,现存于城堡内的石刻《河山楼记》讲述了这一情形。“是年()秦寇入晋四年有奇,所在焚杀掳掠,惨不堪闻,每以听之,殊为胆寒。余乡僻出隅曲,户不满百,离城稍远,无险可恃,无人足守,日夜心焦,谋所以避之。爰遵老母命,与二、三弟昌期、昌齐,□□□楼,其始在壬申()春三月,乃崇祯五年也。……至七月,砖工仅毕,ト十之六日立木,而十五日忽报贼近矣,楼仅有门户,尚无顶棚,仓皇备矢石,运粮米煤炭少许,………于是夜闭门。一楼中,所避之大小男妇约百余人”。“余幸仗此一楼,完全父子兄弟之伦,且全活数百人性命”。在此之后,同样的情况还发生过四次,河山楼的确发挥了它的功用,陈昌言在《河山楼记》中总结说:“次所至,活者不啻万余计。”建楼的功用是众所周知的,但河山楼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在陈昌言所撰写的《斗筑居记》就有明确的表述,“楼之坚足以当一面,楼之宽可以容千口,然而糗粮包裹不能多藏,至于牛马诸畜无可躲遁,没遭杀掠。与日夜图维,似保障于万全,以为筑楼既有效,则筑堡之效较然可知”,“于是聚族长而谋之,再四申说,晓以同舟之谊,期共筑一堡,以图永利”。但陈家的愿望没能实现,“不得不就余所居址处,自为修葺”。“斗筑可居”的建造,在午亭山村的形成过程中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斗筑居基本确定了陈家在中道庄的社会地位和建筑规模。午亭山村的进一步完善是在陈廷敬做官之后,时间大约是从清康熙十一年()开始的。康熙三十一年七月陈廷敬丁父忧,时年55岁,官至户部尚书,无论从政治地位还是经济能力来说,陈廷敬都具备了这个能力,而现存于外城内的冢宰第,正好可以证明这一判断。这一阶段的建设大概持续了将近十年,从现存的一些题记、石刻上的纪年来看,大多为康熙四十一二年。可见,这次建设完工的时间应在这一时期。午亭山村的最后一笔是由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增添的,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御书楼”。应该说这是完美的一笔,它彰显了陈廷敬父子的地位,总结了陈廷敬的一生,也体现了康熙皇帝对陈氏父子的浩荡皇恩。今日的“皇城相府”即昔日的“午亭山村”,在修缮古建筑、恢复已毁建筑的原则下,对那些岌岌可危的明、清古建筑进行了修缮修复,的确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行为是可圈可点的。这里按建造的年代顺序,重点介绍几处主要建筑
01
河山楼
河山楼,坐北朝南,是皇城相府内最为高大的一座建筑。据《河山楼记》记述,创建于明崇祯五年()。作者描述了建筑的做法与规模,“楼高有十丈,石用三千,砖用三十万”,“所避男女约八百余人”。
河山楼为砖木结构的高层建筑,出于安全考虑,建造者把出入口开在了第二层,而把最下面的一层做成了向下的暗层。在建筑的二、三、四层,仅南面开有券洞式窗口,且每间一个,既保证了室内的光线和日照,也方便了对建筑的防御与看守。在位置较高的五、六层,建造者才放开手脚,在建筑的两山墙上各增加了一个窗户,这样既便于通风,又便于观察和防守。在第七层,也就是最上面的一层,筑有槛墙、木质窗口,这里应该是最重要的防范和观察的位置。建筑的屋顶是抬梁式木结构硬山瓦顶,建造者用普通民居的建造形式,为这座功能特殊的高大建筑做了最后的收关,从中透出了建造者的规矩与淳朴。
为保证建筑墙体的坚固,建筑的稳定,建造者采用了墙体内部逐层减薄的方法,让垂直于一线的承重梁分层承压,成功解决了手工制砖耐压力不够的问题,使这一高达七层的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历经余年的风雨而稳固如初。河山楼内安有石磨、石碾,掘有水井,解决了人们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尽管当年建造时时间紧迫,但设计者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全的。
河山楼在乱世可以保平安,在和平时期却有着观景赏月、储存物品的作用。据中道庄主陈昌言讲,该楼之所以叫河山楼,就是由于其登楼远眺,河山一揽,尽收眼底,取意于“河山为囿”而命名的。
02
斗筑居
斗筑居,创建于明崇祯六年(),也是在以陈昌言为首的陈氏兄弟的努力下完成的。斗筑居是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建造的,城堡内的许多建筑都应该早于筑城的时间,是明中晚期的古代民居。在陈昌言所撰《斗筑居记》中,讲述了斗筑居的情况,“周围约有百丈,高三丈,垛口三百。开西北两门,用铁包裹,门上各有楼,铁门之外设有粗大木栅栏,……南虽有门,而实填不开,以便日后修屋运木料也。堡之东,山最高,敌人据其上,我不利于守,于东墙上覆以椽瓦,敌人矢石不得从空坠落。而垛大可恃,安守无恐。最为要者,东北墙上祀关圣帝君、东南角筑墩台一祀文昌帝君经纬护佑。……堡之西南有一泉,清冽可食,每涌丈余,从渠流出,彻岁不舍,名曰温泉。”
从斗筑居城堡内现存建筑来看,实际情况与记载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只是东墙上覆以椽瓦,不知是否就是指那些可以藏兵亦可御敌的城窑。
城内的建筑除了已经介绍过的河山楼外,规格较高的就是陈氏宗祠了。修缮前的陈氏宗祠为一单进院落,建筑坐东朝西,依地势而起。宗祠的院门正对着斗筑居的堡门,为一双柱单楼悬山式建筑。祠内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抬梁式结构,七架梁屋前带插廊,前后通檐用三柱,保存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原仅南面有配房三间,修缮后,北面另加了一个跨院,跨院建筑改为坐北朝南,北房明三暗五,东西配房各三间。
斗筑居城堡内比较典型的建筑,还有世德院的三层楼阁式民居。世德院两进两跨,坐东朝西。正房三间三层前出廊,耳房两间三层不出廊,院之东西,各有三间两层带出廊的厢房,前后进之间以短墙、便门相隔。跨院在南,正东亦为三层,建筑较为简略。
斗筑居的城窑是一个值得介绍的建筑创举。由于城堡的东面靠山,为了解决城墙与民居间的高差问题,建造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窑洞形式,用逐层递进的办法,增高建筑,拓展纵深,形成一个藏物、防御、临时居住的多功能建筑体,上下多达五层,数量多达百余孔。
斗筑居的门外,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大道上耸立着两座石制的牌坊,东头的为两柱单楼,建造年代应为清顺治十四年(),西头的为四柱三楼,建造年代应在康熙三十六年()之后,四十二年()之前。
在四柱三楼牌坊的后面,坐北朝南坐落着的就是“皇城相府”景点内的“相府”了。现在相府大门上的匾额为“大学士第”,匾额后的走马板上保存着宅院原有的名字“冢宰第”。关于冢宰,《辞海》说:“在《周礼》为辅佐天子之官,后世因以冢宰为宰相之称”。关于周代官制,在《周礼》中有所记载,中枢机构设六官,分别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隋唐以后中枢管理多以六部为主,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到了明、清时期,许多人为了追崇古制,多以周之六官对应后来之六部,予各部尚书以尊称,如吏部尚书,就有称天官者,也有称冢宰者。陈廷敬府上原有匾额“冢宰第”,对应当年官达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来说是有道理的。
03
大学士第
大学士第,门朝南开,位于建筑的西南角,门内有一“L”形通道。向左为一南北道,通往陈府的西花园,向右为一东西道,道南为候值厅。道北第二道仪门,是一座规格较高的门楼。门内为第一进院落。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是一座殿宇式建筑,名曰点翰堂,现存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抬梁式结构,前后通檐用三柱,七架梁屋前带插廊,悬山式屋顶。室内悬挂着三块匾额,正中为“点翰堂”三字,据说这一名字与匾额是由康熙皇帝钦赐御书的,另外两块也是皇帝御书,一块书“博文约礼”,一块书“龙飞凤舞”。
大学士第与石牌坊等建筑,都坐落在斗筑居外的中道庄内,也就是皇城相府的外城了。
04
中道庄
皇城相府的外城,没有类似“斗筑可居”那样的文字记载,外城的城门洞上有两块石刻的匾额,下为“中道庄”,刻石时间为明崇祯壬午(),也就是崇祯十五年,上为“天恩世德”,刻石时间为清康熙己未(),也就是康熙十八年。由于外城额名中道庄,我们在这里就将之称作中道庄。关于中道庄,循《午亭山人年谱》解释:“庄,背东岗,临樊川,王屋、析城诸峰在前,北去十里为樊山,午园、鹤圃、老姆掌、樊溪连接上下。家谱中云:中道庄者,上下皆顾,故以中道。”这一解释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中道庄,由于东靠内城,只有西、北、南三面城墙,这是一个经过仔细琢磨的建筑布局。首先,建筑改变了依山势而筑,以东为主的格局,确立了坐南朝北的体系;其次,改变了筑城的理念与方法;其三,建筑完全在规划中进行,布局得体,主次分明,功能兼顾,制作规范。从城墙来看,整齐划一,高度、宽度、门楼、角楼、望河亭,既考虑了乱时防御,也安排了日常使用。从建筑来说,主体建筑居中,右有书院,左有花园,前有大道,后有内宅,管家院居城门与府邸之间,布置有序,功能明确。从建筑工艺来看,精工细雕,大学士府门前的石牌坊、门内的砖雕影壁、仪门两侧的雁翅影壁、门楼、点翰堂及东西厢房、花园的太湖石,整体建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处处体现出建造者的地位与从容。皇城相府的古建筑还有许多,除了城堡、民居、官邸、学堂之外,在离相府不远处的紫芸阡,还完整保存着陈廷敬父子的陵墓。这里有康熙皇帝的御碑亭,有陈廷敬一生的做官记录,还有皇帝对陈廷敬的种种关怀,也是一处值得鉴赏和研究的地方。来源:《晋城历史文化丛书之古建览胜》(有删减)
排版刘艳编辑
金枝责编
焦敏?联系电话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