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上文内容
2、孚(帛书:复)
《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今本)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帛本)六五:闕復交如,委如,終吉。
释义:理解“大有”卦的六五爻,我们需先理解爻辞中“交”的义涵。向上为“交”,向下为“互”;举例:1、交互卦中,下卦(初爻、二爻、三爻)挂到上卦(四爻、五爻、上爻)去,组合成“交卦”(二爻、三爻、四爻);上卦(四爻、五爻、上爻)连到下卦(初爻、二爻、三爻)上,组合成“互卦”(三爻、四爻、五爻);2、在现今社会中,基层员工和高层领导之间相互交往,我们一般会这样叙述、描述,基层员工结交(“交”)高层领导,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互动(“互”)。
“交”为向上交,五爻为天子之位,故六五爻描述的是天子向上与天、天帝之交,天子之上只有天、天帝。
“今本”讲说“厥孚交如,威如,吉。”:西周时期周公的“天命观”认为,天子受天命而立,因此称为天的儿子;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尚书·周书·多方》讲说“天作民主”(上天为民众选择君主、统治者);《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诗经·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礼记·表记》“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春秋繁露》“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厥”:其、他之义,指的是周王。强调周王是受命于天,体现西周统治天下的正当性。周王为上天所命,有上天庇佑,故周王能与上天交流,周王之愿可上达于天,天之威可下承于周(“厥孚交如”)。
“威”:威严、威仪、敬畏之义,指的是周王有命自天,有威仪、威严,受人敬畏,故言“吉”。《尚书·周书·多方》讲说“远王命,则为探天之威,会致天之罚,进而离逖尔土。”;“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天惟求尔多方,大动以威,开厥顾天。”。
“帛本”讲说“闕復交如,委如,終吉。”:
“阙”,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关于道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关于范畴的概念,阙是一种建设在道路之上的门类示意物,用来表示由此而始,行者行将进入一个“规定了的区域”,与牌楼、牌坊有相同之处。现存的地面古建筑中,要以阙为最早,汉代的地面古建筑除一两处石祠而外,就是阙了。阙一般有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
皇宫门口的“阙”,又称作两观、象魏,是古代宫廷等大型建筑入口竖立的双柱的名称,实际上就是外大门的一种形式。根据《说文解字系传》的解释,阙这种建筑物是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在台子上建楼观,上圆下方,因其两台子之间阙然为道,所以称为阙。因为在阙楼上可以观望,所以又称之为观。又因在阙上颁布法令,悬挂法典,所以称之为象魏,《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郑司农云:‘象魏,阙也’者,周公谓之象魏,雉门之外,两观阙高魏魏然,孔子谓之观。”);《左传·哀公三年》“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救火者伤人则止,财可为也。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亡也。」”。因此,古时候经常把阙作为帝王宫廷的代表。如《汉书·朱买臣传》上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的记载。岳飞《满江红》词里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指的也是帝王的宫殿。秦始皇的阿房宫气势更为雄伟。“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把高山引来作为他宫殿的外大门了。还有直接把两山对峙之处称之为阙的。
阙的种类按它所在的位置分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陵墓)阙、城阙、国门阙。
宫阙:位于帝王之居宫门前面,那种在宫门前建独立的二台(两观)的形式,自汉魏以后已有变化,逐渐与皇宫大门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了。
坛庙阙:位于大型的坛庙大门左右,现存实物有著名的嵩山三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之麓,即太室庙阙、少室庙阙、启母庙阙,公元二世纪初东汉时期所建。(坛庙: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常见分类: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庙、太庙(皇帝祖庙)、宗庙、文庙、武庙、泰山岱岳庙、嵩山嵩岳庙。)
墓祠(陵墓)阙:陵墓阙是现存汉阙中保存得最多的类型。它们均位于陵墓之前,两相对称,中阙为道,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门。
城阙:古时候,常常在城门的两旁建立双阙,以为守望,称作城阙。《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国门阙:只是一种想象,并无实物建筑。
“帛本”中的“闕”,可以理解为宫阙或太庙阙,两种理解都解释的通。但我个人认为,依据周公的思想和《诗经》中大雅、周颂的诗篇,周公本义应为西周的太庙阙,供奉后稷、公刘、古公亶父、王季、文王、武王的太庙。
“帛本”中的“闕”,理解为宫阙的话,宫阙是周王之所居,故帛本”中的“闕”代指“周王”,与“今本”中的“厥”相同。“闕復交如”与“厥孚交如”的理解、解释则完全相同,此处不再做赘述。
“委如,終吉。”:
“委”:顺从跟随,《说文解字》“委,委随也。”。
終: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PS:“今本”中“终”在“帛本”中写作“终”或“冬”。在“帛本”中“冬”为“最终、最后”之义;“帛本”中“终”为“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之义。)
“委如,終吉。”的对象是公卿、诸侯、朝臣等周王所辖之臣。
“闕復交如,委如,終吉。”讲说的是周王受命于天,有天庇佑。群臣(尚书中的“多方”、“多士”)需顺天应命,顺从跟随周王,服从西周、周王的统治,只有如此才能自始至终,始终得吉,故言“終吉”。
《尚书·周书·多士》“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用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我们周国佑助上天行使命令,奉行上天圣明威严的意旨,用王者的诛罚,命令你们殷王终止帝业。现在我在这洛地建造了一座大城,是因为四方诸侯没有地方朝贡,也是为了你们服务王事、奔走效劳的方便。你们要顺从的臣服我们。你们仍有你们的土地,你们也有安定的从事劳作和休息的生活。只要你们能够敬事我周国,上天便会给你们以怜悯。如果你们不敬事我周国,你们不但会失去你们的土地,我还将会把上天的惩罚降到你们身上。现在你们要安居于你们的城邑,继续你们的劳作,这样你们就能够在洛邑长久地进行生产并得到丰收。从你们迁来洛邑开始,你们的后代子孙也将兴旺起来。);
《尚书·周书·多方》“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尔乃自时洛邑,尚永力畋尔田,天惟畀矜尔,我有周惟其大介赉尔,迪简在王庭。尚尔事,有服在大僚。多士,尔不克劝忱我命,尔亦则惟不克享,凡民惟曰不享。尔乃惟逸惟颇,大远王命,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我则致天之罚,离逖尔土。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只有我们的周王秉承着上帝的旨意,能够广布德教,以德教主持上天所赐予的大命。因此,上天经过选择,把原来殷商的那美好的大命转赐给我们,让我们根据上天的命令来治理你们四方诸侯。如果你们能够乐于服从我们周国,能够永远努力的耕作好你们的田地,上天就会怜悯你们,我们周国也会因此大大地赏赐你们,把你们选拔到朝廷中来,加给你们以职事,让你们担任重要的官职。诸位诸侯,如果你们不努力信从我的命令,那么你们就没有资格贡享现有的禄位,你们的臣民也将认为你们不能贡享现有的禄位。如果你们一味贪图享受,一味胡作非为,大大地远离、违抗王命,妄图试探上天的威严,我就要把上天的惩罚用在你们身上,使你们离开你们的土地,并剥夺你们的土地。我们是想着从头就跟你们和睦相处,假如你们不能尊重上帝的命令,我便要把上天的惩罚降给你们,到时你们就不要对我有所怨恨。)
我个人认为“帛本”中的“闕”指的是太庙阙,而非宫阙的原因有三:1、纵观周易,五爻所讲的对象是一致的,针对的天子、大人。但理解为宫阙的话,“闕復交如”的对象是“天子”,“委如,終吉”所讲的对象却是“诸侯、群臣”,前后所言对象不一致。
2、依据《尚书·周书》中的内容“宫阙”是诠释的通,但“多士”、“多方”是在西周灭商不久,天下未安,且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发布的命令,这一时期是在周公“制礼”前,西周主要还是以“武”来威服天下。这一时期,周公还没有把西周永久统治天下的指导思想(即周礼)推行天下。
3、周公“制礼”后,周公认为“德”是西周统治者永久统治天下的政治基础和原则,确立“德”治,明言后世子孙应效法“文王之德”,才可“永言配命”,“於万斯年,受天之祜。”,这一思想在《诗经》的大雅、周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综上:我个人认为,依据周公的思想和《诗经》中大雅、周颂的诗篇,“帛本”中的“闕”理解为太庙阙应该是周公的本义。
“帛本”中的“闕”,理解为太庙阙。太庙是天子祭拜祖先的地方。周公时期,太庙主要是供奉文王、武王。(PS: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文献记载,古代天子宗庙,是每庙一主:夏朝五庙,殷商七庙,周朝亦七庙;汉朝时期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魏晋时期及之后形成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形制,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尚书·商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闕復交如,委如,終吉。”讲的是文王所居的“太庙”与“上天”相交,是“天命”传达之所。后嗣子孙委随“仪刑文王”,则可“永言配命”,西周便可永保万年“子孙保之”、“於万斯年,受天之祜”。(PS:这个类似自北宋以来,中国各朝代提倡的“祖宗之法”。“祖宗之法”,也叫“祖宗家法”、“祖宗法”、“祖宗之制”、“祖宗法度”、“祖宗典制”、“祖宗故事”等等。后世帝王对其开国祖宗,一般都持有祗畏敬奉的心态,也力图总结并继承他们的治道家法。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他针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提出的“祖宗之法不可变”,提出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讲说文王神灵升上天庭,伴随在上帝身边。“文王陟降”:陟为上升至天庭,降为下居太庙。文王的神灵不管升与降,无时不在天帝旁,体现传达天命。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天福佑,万国敬仰,则天下长治久安。
《诗经·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讲的是三后(太王、王季、文王)神灵在天、伴帝左右,继承祖德,遵循祖先的足迹,便可天赐洪福,基业长达千万年。还有《诗经·周颂·维天之命》“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诗经·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等,无一不言遵循文王、武王之德,以配天命,永保基业。
《姤》初六:繫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今本)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帛本)初六:毄于金梯,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豨復適屬。
释义:理解这一爻辞,重点在于弄清楚“羸豕/羸豨”、“蹢躅/適屬”的义涵。
“羸”:léi,本义:瘦弱。羸还有疲困、贫弱、低劣等意思;另“羸”,通“纍”(累),缠绕、困住之义。“羸”在今本中出现四次:羸其角,藩决不羸,羸豕孚蹢躅,羸其瓶;帛本中分别写作:羸其角,藩块不羸,羸豨復適屬,纍其刑垪。“羸”在帛本中写作“羸”时为“困住”之义;写作“纍”时为“缠绕”之义。
羸豕/羸豨:困猪,被困住的猪。现今各种家畜的祖先都是野生动物,古人最早的积蓄是把野外猎获的动物拘禁起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拘兽以为畜”,同样的动物“在家曰畜,在野曰兽”,兽与畜音义相通。《周礼·天官·兽医》“兽医掌疗兽病,疗兽伤。”,贾公彦疏:“此医唯疗家畜,不疗野兽。但畜、兽义通。”。直到今天,我们还把给家畜、家禽治病的医生称为兽医。“畜”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田畜”,“田”指田猎,“田畜”指经田猎所获取的家畜;“畜”字上部从糸(mì),是一束丝,下部从田,是田野,那些被拘系起来的田野上的禽兽就是“畜”。爻辞中的“羸豕/羸豨”便是拘系起来“畜”。
蹢躅:现今解释为“徘徊不前”,但本人并不认同。蹢:[dí/zhí],兽蹄之义;《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躅:[zhuó/zhú],足迹之义;《说文解字》“躅,钲躅也。从足,蜀声。”,是“按,迹”之义。蹢躅:应该解释为“兽蹄的足迹”。
適屬:適(适):往,到;《尔雅》“适,往也。”。屬(属):类,族;种类,亦特指牲类。《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適屬:应该解释为“前往其同类之处”。
羸豕孚蹢躅/羸豨復適屬:讲的是被困的猪(野猪),拘系起来的猪/“畜”,如果脱困一定会循着自己曾经的足迹(蹢躅),前往回到自己的同伴/族群中去(適屬)。
繫于金柅/毄于金梯:繫/毄:(系),有“拴、绑、束缚、约束、羁绊、拘禁、拘囚”之义。柅:[nǐ],置于车下阻止车子行进的木头。有“阻塞、遏止”之义。梯:形状像梯的分级的东西,指的是围栏/养家畜的圈(juàn)。栏:由扶手和支柱构成的栅杆护围;《玉篇》“栏,木栏也,谓阶际木句栏。”。
《姤》初六爻辞的解释为:猪(野猪)要用金柅/金梯/围栏拘禁起来(拘兽以为畜),维持拘禁的状态吉利;如果不拘囚,任其自由活动、前往,会出现凶险(見,同“现”),因为猪(野猪)一定会循着自己曾经的足迹(蹢躅),前往回到自己的同伴/族群中去(適屬)。見凶:讲说的是如果不用金柅/金梯/围栏拘禁起来,猪(野猪)一定会逃跑,人如果去阻拦的话,猪(野猪)一定会冲撞人,对人造成伤害、甚至致命,此为“見(现)凶”。
现今的猪是经过长久地驯化、淘汰选择,性情温顺。即使这样,刚生育后的母猪,公猪性情还是比较暴躁,发起狠来,也是非常使人害怕。西周时期的猪性情应该要比现今的野性大,同时个人认为爻辞中的“羸豕”应该指的是野外田猎所获的野猪。野猪机灵凶猛,奔跑快速,警惕性很强,当受到威胁时,公猪会用獠牙来保护自己,没有獠牙的母猪会咬对方。虽然并非致命,但这样的攻击会导致严重创伤。
PS:“姤”在帛本中写作“狗”。狗见人就吠,大声吼叫,有不礼貌、不懂规矩的意涵。
姤卦卦辞讲“女壮,勿用取女”;壮,通“撞”。女壮:义为女子性情冲动或女子不知礼、不懂规矩,容易冲撞,易触犯礼法,不守妇德。故言“勿用取(娶)女”。结合卦辞的意涵更易理解初六爻的意涵。
3、孚(帛书:言+孚)
释义:“孚”为诚信、信任、被人所信服,故“吉,无悔”。
综上:《周易》中的“孚”应统一解释为“信”也。“孚”:“信”也;“信”为诚信、信服、为人所信服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