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源头,《易经》在历史上虽然享有经典中的经典之美誉,却也可能是所有国学经典中争议性最多最大的一本书,这不仅体现在他独特的以象解构万物之表,和“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万物之疑”的神秘性之里。
更为让人具有争议性的,是因为其中所说的图、文等缺乏相应的历史参考资料,所以后来的研究人员便只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而各说各话,努力地去使自己的理解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原著所说的内容,长此以往,众献其智,从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易学研究世界与丰硕成果。
在易学的研究之中,虽然名家颇多,成果不少,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其中的内容从头到尾都透露着一股神秘性、不确定性。
比如说它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到现在都没有定论,有人说是伏羲所作,有人说是三圣所为,也有人根据《史记》中的一句“文王拘而演周易”断定是周文王所作。
可是在一些早期的文献中,如《庄子》中说“易以道阴阳”,《易经》只被为《易》,而不是后来所称的《周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之中。
问题来了,时至今日,关于《周礼》这部书的诞生年代,却也还是存在争议的,前史不可考,后史有争议,想要真的确定其作者是谁?恐怕也就只能是是一个天大的问号了。
其作者如此,对其“易”这个名字,又何尝不是众说纷纭而争议颇多,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呢?下面给大家归结为几条,看看这个《易经》的“易”到底有几重意思?
一是认为“易”由蜥蜴而得名,因为蜥蜴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表皮的肤色,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所以“易”是蜥蜴的引申之义,为象形字,这是源于许慎《说文解字》的一种说法。
二是认为“日月为易,象征阴阳”,这是人们从文字的结构所引申出来的一种说法,因为这个“易”字,上面为日,下面为月,象征着日月的变动不居,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宇宙万物永远都在变化之中。
三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后,有人以为“易”是个象形字,象用手将一个器皿中的水注入另一个器皿中的形当,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化,才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易”字,所以有给与交换之意。
四是认为“易”是占卜之名,因为《易》之当书,最早便是以卜筮之书而为人所熟知的,而且如果想要真正的学习到《易经》中的智慧,也离不开对于卜筮之道的研究,所以以“易”为名,似乎也无不可。
五是认为“易”有不易、变易、简易三种涵义在内,汉代郑玄在《易赞》中说“易之为名也,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种说法是从《易经》的整体性中所总结出来的三个根本性的智慧结晶,而且也为后世易学研究者所推崇和承认。
六是认为“易”是交易、交流的意思,认为天下万物是常变不居的,任何人、事、物的阴阳消长和相互变化,都是处在随时随地的变化之中的,就像冷水和热水交融一样,只是有或轻或重的程度之区别,而其交融的变化是决定不变的,而《易经》所说的,就是教导人们该如何去应对这种变化。
此外,对于“易”的解释尚多,因为无关紧要,就不一一为大家例举了,从以上所例举的几个答案中,寻找到一个可以使大家都信服而接受的答案,应该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无法强求同一,便只能是仁者见仁,而智者见智了,或许对于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来说,没有答案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不知大家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