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烈王
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那么,什么是“礼”?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礼的一切繁文缛节,叫作礼仪,把礼作为基本国策,就叫礼制。逾越礼的边界,叫作非礼。在礼制社会里,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切言谈举止都不应当逾越礼的边界,这就是孔子所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通鉴》开篇记录: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之后就是司马光关于“礼”的探讨: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天下之大,兆民之众,受制于天子一人。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上使派下犹如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枝叶。这样相互偕作,上下相保,国家才能安定。所以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维护这样的礼。
商帝有三子,欲立长子微为继,但三子纣的母亲是皇后,因“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于是商帝立老三纣为太子。纣王后来因太暴虐使殷国灭亡了。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四季札最为贤德有才,是公认的最佳继承人,但是季札不愿意,因“立长不立幼”,最后是老大诸樊即位。诸樊去世后把皇位传给老二余祭,想着依次序传到季札手里,哪知老三去世后季札还是不愿意继承皇位,老三只好传位为自己的儿子公子僚,这时候老大诸樊儿子公子光就很不乐意了,于是雇佣了刺客专诸刺杀吴王僚,取而代之成为吴王阖闾,其子吴王夫差被越国俘虏,吴国最终灭亡。商帝和季札宁愿亡国也不乱了位分,这就是礼莫大于分啊。
“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孔颖达疏:“繁,谓马腹带也。”——《礼记·礼器》
礼以名器为重,礼以名器彰显。礼的外化就是用不同的名分来命名,用不同等级的器物来区别,所以名不能乱,器物不能费。当初卫国仲叔于奚有功于国家,却辞去赏赐他的采邑,而申请允许他在马脖子上挂繁缨。繁缨是天子和诸侯马车上的带饰,所以孔子认为,就算再多给采邑也不能给繁缨。繁缨是饰物,更是名分的象征,是礼在器物上的呈现,不可轻视,不可乱用,这是原则问题。所以说,分莫大于名,要秩序稳定,各守本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正名。
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左传·齐晋鞌之战》
挂在马喉下的繁缨(复制品)
其实,自从周幽王、周厉王失德,周朝就日益衰落了。纲纪散坏,以下犯上,诸侯专擅征伐,大夫专擅朝政,礼之大体也丧失七七八八了。但是周王的祭祀还能延绵不绝,是因为周的子孙还能守住名分。
其实,鲁国的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足以逐君而自立,但是他们都不敢动。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犯了奸名犯分的大罪,而天下共诛之啊!
如今三家分晋,周天子竟然同意加封他们,那先王之礼就走到尽头了!
虽然周王室衰微,三晋强盛,但三晋毕竟还在向天子请封,说明他们不敢违反道义,破坏国体,公然与天下为敌。如果三晋自立,就是悖逆之臣,其他霸主必然奉礼义而征讨他们;可天子应允立他们为侯,就是顺应天理,合乎礼法的啊,谁去征讨就师出无名了!
所以,三家分晋,位列诸侯,不是三家坏了礼制,而是天子自己坏了礼制。所以,后来周王室瓦解,天下大乱,诸侯争霸,是历史必然的了!
三家分晋,不只是晋的灭亡,更象征着周礼的彻底消亡,而直接影响这一历史走向的人是周王。这实在值得后世君主反思警醒啊!司马光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一句史实,千字“礼”论,也可见《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