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评价 >> 古代人的六齐之术

古代人的六齐之术

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历史是一步步走向文明的,中国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向前,到了夏商时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期,这个时期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青铜时代。在古书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就是“夏铸九鼎”。相传,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时期,夏王朝统一中华,天下划为九州,当时的夏帝王就让九州诸侯进贡,用各地产的铜矿石炼出铜液,铸造了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夏世纪的遗址,证实了当时人们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铸铜技术,这也标志着华夏民族跨越原始阶段,走进铜器的里程。□ 六齐之术所谓的“六齐之术”,就是铸铜的工艺。《周礼》是中国儒家的经典,其中在冬官中有一册《考工记》,是一本古代记录科学技艺的书,“国有六职”,百工们“炼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在这本书中记载,“攻金之工,筑氏执上齐,冶氏执下齐”,从而我们知道当时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冶炼青铜时候,当时的人不仅掌握了怎么冶炼铜,还掌握了青铜使用时,利用红铜、锡、铅等不同的矿石比例来铸造不同的器物。《考工记》中说,“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我们知道,青铜是红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用不同的铅锡比例可以铸造不同用途的器物,如在制造兵器的时候,才用配比铜锡比例,以“四分其金而锡居一”用于铸造兵戈器物,适于制作的兵器坚实而硬度高,锋刃锐利且有精细的花纹;如在制作铜镜的时候,用金锡参半的比例,铸出的铜器经过打磨后使铜面光洁照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邢台市柏畅城遗址发现了一件“柏人戈”,上面就有“执齐”的刻铭,学者考证后,认为这就是掌握铜锡比例的铸工。这6种铜锡比例配方,古人称为“六齐”。六齐技术的发明,表明在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冶金科技已经进入十分发达的时期。六齐之术的总结是在东周时候,东周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最精美的时期,从现在发现的东周青铜器,有燕国器,辉县魏国器、韩国器,蔡国器及楚国器,以及齐、秦等各国器物,有春秋时的,也有战国时的,这些铜器随着地域而发生的风格变化但青铜器有相类似的新造型与相类似的装饰主题及装饰方法。这个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部分和立体化的写实的动物雕刻,或者为繁复及重叠缠绕纹饰,纹样以蟠螭纹最普遍,铸造技术采用了先进的失蜡法浇铸,使纹样连续不断镣绕回旋,前后重叠变化,运用虚实对比及曲线增加纹路的的方向感、运动感。东周青铜器风格华美瑰丽。装饰上还用了镶嵌和金银错技术,把金、银及红铜等金属或松绿石、水晶、玉、玛瑙等矿石等材料镶嵌的器物上,并构成这个时代的装饰特色,是中国工艺史上的珍品。□ 鼎鼐及鼒《诗经》中丝衣有“鼎鼐及鼒”记载,鼎是一个通称,为三足或四足的青铜器物,古人对大鼎叫鼐,小鼎叫鼒。又有《尔雅》釋器说:鼎绝大,谓之鼐。鼎鼐常常在一起使用。鼒,古人说小鼎也。又有人说鼎的口部圆上端收敛为小口的鼎,也有人直接说是与鼐相对而言为小鼎。鼎鼐常常喻为宰相,宋代时寇准出任宰相,三十年不造府第,有人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来赞颂寇准为官清正廉洁,故又称宰相治理国家为鼎鼐之调。定鼎,是指开国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成王定鼎于郏鄏。”在古代时期,鼎象征着国家的权力。传说禹铸九鼎,此后夏商周三代就把九鼎作为传家之器,文献记载,有一次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德政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楚庄王“问鼎”一事,被记载于《左传》一书,后来,人们把图谋篡位叫做“问鼎”,这就是“问鼎”一词的来源。战国时期,秦得到九鼎,但在运送过程沉入了泗水,此后九鼎就下落不明了。鼎,实际是一种炊具,就如今天的锅一样。最被为陶制品,鼎的形制基本为圆形三足,有两个耳。故有“三足鼎立”的说法。而在古代的器物图录中,不管是陶鼎还是铜鼎,还有方形四足式,如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司母戊鼎,就为四足的大方鼎,也是目前最大的青铜器,这件青铜鼎高厘米,重公斤,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青铜鼎鼎是代表国家礼仪的器物,特别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当时的上层社会用于“明上下、别等列”。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了严格的《周礼》制度。《春秋公羊传注疏》有人作注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后来到春秋时期,这个制度被后人逾规,使后来的孔子看不下去了,才有“八俏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引起了孔子周游列国进行克己复礼宣传。从考古发现知道,鼎是奴隶社会贵族不可缺少的器物,同时也是庙堂之器,这此器物上还铸有许多铭文,这些文字称之为“钟鼎文”、“金文”,或称为“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铭文上多记载着有关祭祀、征伐、盟誓等内容,如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邢侯簋就是一例。年,著名专家、邢台人傅振伦先生到英国参加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看到了一件青铜簋,这件器物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饰象纹,足部饰,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上面还有68个铭文,记载邢国始封时,邢侯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周公而铸造的一件器物,当时傅振伦先生请求拓一份铭文拓片带回中国研究,回国后经傅先生的研究,认为这是西周初期邢国的一件器物,著名的青铜器专家容庚定名为周公彝,后又名为邢侯簋。据CCTV国宝档案披露,年,邢侯簋是英国古董商尤莫伐拉斯在洛阳古董市场买到的青铜器,后捐给了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后来李学勤等先生对这件器物进行了研究,为研究邢国史增补很多历史史实。青铜器和青铜器铭文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 钟鸣鼎食我们今天看到古代青铜器除用于祭祀,大多数青铜器是用于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其中大部为炊煮器、食器、酒器,乐器及盥洗器等。从发现的青铜器看,古人吃饭是十分讲究的,《后汉书·班固传》:“上帝宴飨,五位时序。”天子请客吃饭常常用铜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乐工在旁奏乐击钟,古人这种“列鼎而食”的场面是十分的排场。在青铜器中,除鼎之外,还有铜鬲,用于煮饭,器形为侈口、三空足;有青铜甗,这个器物相当今天的蒸锅。器分上下两个部分,其上又称之为甑,下部即为鬲,有的将这两个器形合在一起,中间有一铜箄,以通气蒸煮食物。铜盂是用作盛水或盛饭的器皿。器形侈口、深腹、圈足;铜簋如同今天的大碗,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铜簠用作盛食物用,多为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并且有盖。青铜鬲青铜盘青铜器的酒器也比较多,常见的有铜爵,铜爵如同今天的酒杯,有三个高尖足,圆腹有流,一旁有鋬,即把手,在上部还有两个柱。铜角亦为饮酒器,形如铜爵,但没有两个柱且带有一个盖子。饮酒的器物还有铜觯,觯是一种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的器物,觯的上面大多数也有盖。除铜爵、铜角、铜觯外,还有铜斝、铜觚、铜尊、铜卣、铜盉、铜罍、铜壶等;青铜酒器的使用也不是十分随便的,在《礼记》礼器中有这样的记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另外在这些酒器有不同的用途,如铜尊和铜彝,常常用在祭礼盛酒,是礼器中十分重要的盛酒器,这些酒器的使用在先秦时期有一套制度,记录于《周礼》一书中。酒器有大小之分,《考工记》梓人篇引《韩诗外传》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青铜爵青铜觯青铜簋妇好铜方尊亚址斝万家坝青铜羊角编钟青铜编鎛贵族所用的钟,目前已经发现了多套,上世纪年发现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即曾侯乙墓,这个墓葬为战国初期,出土青铜、金、玉、漆木器等珍贵文物1万余件。有青铜鼎、簋、簠、大尊缶、联座壶、冰鉴、尊盘、盥缶等,其中最珍贵的是出土一套编钟,这套曾侯乙编钟其有65件,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编钟分为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制成的钟架上,出土的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在编钟上还刻有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编钟在邢台也有发现,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在葛庄邢国墓地邢侯墓中发现数件编钟,其中有保存完好,从这件编钟可以反映出西周时期邢国的礼乐制度。□ 闻锈辨器收藏青铜器首先要学习铜器的相关历史。如各时期的器型、每个时期的器物特征,不同时代的纹饰特点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辩伪方法。目前青铜器有很多仿器,这些器物的仿制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不仅时代特点把握的准确,而且铸造也十分的精细,有专家戏称为是“三结合”的杰作,既以传统的工艺为基础,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又以先进仪器辅助,使初学青铜器收藏的人难以辨别。经常有收藏者携带青铜器请一些专家掌眼,这里面也有一些小件的器物,如铜戈、铜剑之类的兵器,也有一些汉唐时期的铜镜小件。除此还有的高价收购的青铜重器,这些器物上的铜锈斑斑,仍然被专家认定为赝品。我国的青铜器造假技术从古就有,出现过很多的制假高手,过去专家认为红锈斑不能造假,随着技术上的提升,红绣制作技术得以突破,而平常所见的水锈斑、蓝锈等作伪已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铜器制假已经形成蚌埠货、西安造、保定造、北京造、荆州造、洛阳造、陕西错、阜阳工等几大造假地域。在学习青铜器辨伪要掌握基础的辨别知识。有专家介绍了辨别青铜器几种方法,其一是看青铜器的铜质,用手来掂重量,按照“夏粗、商细、周腻”这个规律,一般认为,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的器物轻薄而精细。汉代铜器重笨拙矮。到了宋代,仿、伪器的大量出现,这些器物多数比真器重。其二就是辨铜锈,青铜器经常上千年的地下埋藏,形成了多种锈色,常见有绿、蓝、红、黑等颜色,作假之器的铜锈,多为用涂料和树脂涂上的假锈,也有的是用酸、碱腐蚀而成的,这些铜锈多数为浮锈,质地松软,用手一抠就用掉下来,而真器的铜锈坚硬而有光泽,器物的包浆和锈色颜色也十分丰富。其三为看器型察工艺,对照不同时期的器型,并分析当时的铸造工艺特点,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泥范铸造法,一器一范,器物常有范痕和铸疤,只要留意观察都可以发现,而春秋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器物常常采用失蜡法,器型为整体制模整体铸造,器表光洁,纹饰精美,无范痕无垫片。第四是从纹饰上铭文上进行辨别,夏商早期的青铜器多数没有铭文,铭文是从商中期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到西周时期,长篇铭文增多,少则十数字,多则上百字不等,春秋时期的铭文字体发生变化,特别是六国器物,出现了“鸟虫书”和错金铭文,战国器物出现了许多手工刻铭,笔划较为细小。第五种方法就是听和闻,古器多有土腥味,仿品则以汗腥、铜腥、酸味偏多,重量较沉。如青铜真器敲打时声音较为低沉而音长短促,伪器敲击声响亮而且音长。总之,青铜器的辨别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要细心体会,认真学习,玩久了自然就会得到心得。宜侯夨簋.西周。通高15.7、口径22.5、足径18厘米,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宜侯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折唇、浅腹、四兽耳、高圈足。圈足上有四条短扉棱,分别与耳相对,腹外壁被耳等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饰漩涡纹两个,间以顾首夔龙纹,圈足饰夔龙纹。底内铸有铭文十二行,字,可读者字。铭文为周王改封虞侯为宜侯,并赐以山川、土地和奴隶。从各方面因素分析,宜侯夨可能是吴君周章,对研究吴国早期历史提供重要资料。重金络壶.战国。高24、口径12.8、腹径22.2圈足13.8厘米。年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由壶身、装饰套和圈足底座三部分套装联接而成。壶身为侈口,束颈,孤肩,收腹,平底。底座为镂空花纹,凹形圈足,外饰斜方格云纹图案。壶颈与圈足系错金,壶腹为错银,金光银色,交相辉映。装饰套为肩腹两组立体镂空网套,以扁形横箍相连。上衔接于壶身颈,下衔接于圈足套,皆由蜷曲起伏的长龙和伸出的梅花交错套扣而成三层,连接网套的一圈横箍上,交替附饰兽面衔环和立兽各四个。该器使用了浑铸、分铸、错金银、镶嵌、焊接等冶金技木。造型奇伟,纹饰华丽。据铬文可知,该壶原为燕国宫廷重器,后为齐国将军陈璋所获,并刻铭以记功。此壶出土时口部上盖有一件重达9千克金兽,壶内装有36块黄金铸币。因其所具有的科学研究价值和重要历史价值。三節提梁卣三節提梁卣.商代晚期(殷虚)通高28.0公分最大腹径16.3公分,河南省安阳出土,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卣身及圈足满布雷纹底兽面纹,提梁饰以雷纹,两端以立体的兔首收尾;盖顶作涡纹,盖面饰雷纹底巨目纹,与提梁之间的连接为蟾蜍形。盖、提梁和环三者相扣,是分铸法的典型。本器最特殊之处是器身可分解成两段,上段可取下倒置而成一个觚。透空镶嵌几何纹方镜透空镶嵌几何纹方镜.战国。纵18.5厘米横18.5厘米重克,台湾故宫博物院藏。镜面和镜背分铸,镜面嵌合在与镜背连铸在一起的边框内,整体纹饰以镶嵌绿松石为地,主纹中的细线条为红铜丝镶嵌。还饰有错金冏纹乳钉,这是目前所见最精美的青铜分铸镜。網格紋鼎网格纹鼎.夏晚期。高20口径15.3厘米。一九八七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敛口,折沿,薄唇内付一加厚的边。口沿上立二环耳,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带状网格纹一周。器壁甚薄。壁内一侧近底处有铸残后修补痕。此鼎为目前所见唯一的一件二里头文化铜鼎,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青铜器中时代最早的一件铜器。水陸攻戰紋鑑水陆攻战纹鉴.东周(春秋战国)。高30.1公分口径54.5公分底径29.1公分。河南省汲县出土(现改为卫辉市)山彪镇1号墓。出土一对。大口、平底、具两两相对的四兽首带环耳,腹部作水陆攻战图,口沿及腹部上下皆饰以斜角云雷纹。本器物以镶嵌的水陆攻战纹而闻名于世。它不仅显示古代各种战争场面,兵士手中所持的戈、矛、戟,更是研究古代兵器史的重要材料。柏人戈.战国.邢台柏畅城出土“旅父乙”铜觚“旅父乙”铜觚,西周。通高25.2厘米,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家出土。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作为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饮酒器,铜觚常与铜爵成组随葬。日常使用时,如需温酒而饮,要用爵,不需温热,则用觚。觚和爵都属于极为崇高的礼器,只有在燕礼和祭祀时才能使用。这件铜觚状似唢吶,大口,细腹,圈足,上部光素,唯在圈足饰虎耳龙纹,上下配置目雷纹,龙纹线条极高,内有镶嵌物,出土时已经全部剥落。圈足内壁铸有“旅父乙”3字。该器是西周青铜觚中的一种新型式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