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及社稷礼的产生
社稷祭祀礼是我国古代“五礼”之一的“吉礼”中的一项重要礼仪制度。主要内容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吉训为福,即事神求福之意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古人把祭祀活动看做是国家礼典中最重要的事。吉礼的主要内容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沉祭山林川泽,以槱辜祭四方百物。
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由此为准则,中国古代的祭祀礼典一般按照周礼而因循不改,把它大体上分为十二个类别,归属于天神、地祇、人鬼三大门。天神门祭礼分三类:第一叫禋祀,祭祀昊天上帝;第二叫实柴,祭祀日月星辰;第三叫槱燎,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星神。地祇门的祭祀亦为三类:第一是用血祭社稷、五岳;第二是用□沉祭山林川泽;第三是用□辜祭四方百物。人鬼门则分为六类,它们是以祭祀祖宗的主的袷、禘、祠、□、尝、烝等六种敬祖悼亡的典礼。社稷祭祀礼属于地祇门,可视为祭地礼之一。远古时代,在对天崇拜的同时,也有了对土地的崇拜。大地主生长,养育了万物,如慈母一般,故自古就有了“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对地的尊敬仅次于上天。
按照中国传统思想认识,天和地是一阳一阴,一上一下,一覆一载,一乾一坤,两者相交,构成了整个世界,它们是人类的父母,是万物的本源或创造者。所以,在祭祀活动中,对天神和地祇的特殊重视,就不难理解了。祭地,主要是指帝王的方丘正祭和后土告祭。
大地之神叫地祇,远古时代对大地的祭祀叫“宜”。方丘祭地是《周礼》中的大型祭典之一,在对地祇进行祭祀的同时,当然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与地祇有关的地神也要陪祭,正如圜丘祀天也要陪祀众多天神星官一样。其中社稷就是较早作为祭地大典的陪祭神之一,在地祇类众祭祀对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社稷神的崇拜,是原始社会自然崇拜对土地、谷物崇拜的发展,认为大地生长草木万物,养育了人类,因而,社稷神被视为具有无穷生命力的神灵。先秦时期,社稷的地位很高,《周礼·春官·小宗伯》曰:“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建国以宗庙社稷为先,于是“社稷”一词也成为国家的代称。许多文献都记载商汤时有二十四种祭祀,其中就有“祀弃为稷”的祭祀。
《尚书·泰誓》则记述周武王“行宜社之礼”,要祭“冢土”,即祭祀土地之神——社神。周公相成王,摄政七年,在新邑建立社稷之坛,将社、稷合祭一处。根据《周礼·地官·大司徒》所载:“设其社稷之而树之田主。”首次明确地为社稷设立坛、墙和神位。“社祭土而立阴气也,君南向于北墉下,答阴之义地。日用甲,用日之始也。”社稷祭祀在周代已有较完整的典礼仪节,包括了场所、日期、主祭者、设施、神位等等具体的规定。“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而国主社,示本也……所以报本反始也。”对神稷的尊崇和祭祀,表示了人类对土地和百谷的报答之情,体现出古代靠天吃饭的时代祭祀活动中务实的内容。至于社与方丘的区别,我们认为社稷礼其实是祭地礼的变形,是对抽象的“地”的补充方式和形象化的表现。在方丘所祭的“地”是与“天”相对的抽象的大地;而“社稷”则是大地中属于邦国故乡的土地,所谓“邦国乡原之土神也。”另外,“社”的含义不是广泛意义的大地,而是可以生长和种植百物的农业土地,赋予了较特殊的“农业之神”的涵义。正因为社的这层特殊涵义,它才于“稷”(谷物的代称)合而称之曰:“社稷”。故社稷礼的本质在于“教民美报焉”,即是为了教育人民怀着感恩的心情去报答土地和谷物的养育之恩。
社稷祭祀礼仪制度的历史变化
社稷祭祀的礼仪制度,秦汉前后变化较大。夏社祭共工氏之子句龙,殷、周因之;夏祭烈山氏之子柱,殷改祭后稷,周因之。自汉立大社大稷,又立官社官稷,其制渐杂,在此作一陈述。西汉尚未建立时,刘邦就曾在家乡附近的丰县,祷祝枌榆,以此树为社神,遂名之“枌榆社”。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即于第二年立汉社稷,除秦社稷,“因令县为公社”。这种公社是官社的性质,为此还下诏曰:“吾其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3]“后四年,天下已定,诏御史讼丰治枌榆社,常以时,春以羊彘祠之……其后二岁,或言曰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于是高祖制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常以岁时祠以牛。”东汉建立后,刘秀于次年即在洛阳建社稷,号称“太社稷”,在宗庙之右,无屋,有墙门而已。每年的二月、八月、腊月共三次祠祀,且均以太牢供享。到了三国时的曹魏以后,每年常祭的只有太社稷和官社,即“二社一稷”。太社和帝社(即古之王社)也分开了。“前汉但置官社而无官稷,王莽置官稷,后复省。故汉至魏但太社有稷,而官社无稷,故常二社一稷也。普初仍魏,无所增损。”太社的祝辞通常是:“地德普施,惠存无疆。乃建太社,保佑万邦,悠悠四海,咸赖嘉祥。”帝社的祝辞则是“坤德厚载,邦畿是保。乃建帝社,以神地道。明祀惟辰,景福来造。”三国时的曹魏、东吴以及西晋、东晋、刘宋等朝,均遵此制,无所改作。“《礼》,左宗庙,右社稷。历代遵之,故洛京社稷在庙之右,而江左又然也。吴时宫东门雩门,疑吴社亦在宫东,与其庙同所也。宋仍旧,无所改作”。南北朝时,帝王们认为:“凡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土谷不可遍祭,故立社稷以主祀。”这个时期帝王祭祀社稷,普遍是在太庙之西设立太社、帝社、太稷三坛,各坛四周的门、墙、各按其方位的颜色涂饰(即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坛的色彩为黄,象征土、谷。全国所有的郡、王国、县也要兴建社稷祠和先农祠,县以下还要兼祭灵星、风伯、雨师之类的神。民间的社是每二十五家共立一个。五岳所在的郡县还要再祀五岳神。祭祀时间为每年的仲春和仲秋,共二次。太社和帝社的祭祀要用牺牲荐享,当时规定由太常丞牵牲、太常省牲、太祝令赞牲的“牺牲”制度。供祭的食物为“六饭”:以敦装饭,以牟装稻,以簠装黄粱,以簋装白粱,以瑚装黍,以琏装粢。每年二月八日是较大的祭典,陪祭的还有老人星、天皇大帝、太一、日月、五星、钩陈、北极、北斗、三台、二十八宿、大人星、子孙星等四十六座天神。凡参加祭礼的官员,都要到太医官那里领一种除驱秽气的药散,在斋戒之前饮服,以求自洁。其后又增设官社和官稷二坛,与前三坛共为五坛。皇帝亲祭社稷时,规格又高出许多,由司农卿省牲、进熟,司空负责亚献,司农负责终献。至隋代,把社稷坛并列在含光门内的左侧,每年仲春和仲秋的戊日,各以太牢礼祭之。至孟冬的亥日,再举行一次腊祭。各州、郡、县,则于仲春、仲秋两祭,祭用少牢礼。百姓的社祭亦同时举办。唐初之制,仲春、仲秋二时戊日祭大社大稷,社以勾龙配,稷以后稷配。社、稷之坛承隋之制,仍立于含光门内之右。社、稷各用太牢一,牲以黑色,笾豆簋簠各二,铏俎各三。季冬蜡之明日,又祭社稷于社宫,如春秋二仲月之礼。中宗神龙元年(年)“改先农坛为帝社坛,于太坛西立帝社坛,礼同太社,太稷,其坛不备方色,异于太社。”后据韦夏叔与祝钦明之议,又立帝稷坛于帝社坛之西。于是唐代至此太社、太稷、帝社、帝稷四坛齐备。据《开元礼》所定的“皇帝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仪”,包括了斋戒、陈设、銮驾出宫、奠玉帛、进熟和献舞乐、赐胙饮福、瘗燔、銮驾还宫等礼仪程序和规范。这时的社稷祭祀已沦为中祀的档次,表明社稷神的地位开始下降。唐代的社稷坛广五丈,以五色土为之。社主用石,高五尺,方二尺,“剡其上,以象物生;方其下,以象地理。体埋其半,以根在土中,而本末均也”。宋代社稷的祭祀虽再度受到重视,但仍然没有南北朝以前那样受尊崇。尽管社稷礼被列入大祀项目之中,但宋王朝的大祀名目多达三十项,可见其对社稷祭祀的礼仪之重视并不比唐代提高多少,其仪节程序亦基本上承袭唐制。元代的太社太稷的祭祀大体沿袭唐宋。坛址在京城和义门南,占地40亩,围上垣,于园中稍南筑坛二,东为太社坛,西为太稷坛,二坛相距5丈远。两坛均为长、高、宽17米的方丘。社坛之土亦颇讲究:坛东为青土,坛南为赤土,坛西为白土,坛北为黑土,中间填以普通杂土,再于其上及左右四周用黄土覆盖。最后用五色泥涂抹一次,色与方位相应。坛四面居中有1丈宽的陛道。稷坛的制度与社坛一样,惟所填之土不用五色,而是清一色的黄壤。两坛正面朝北,在北面设有皇帝行礼的“北墉”,乃一砖制建筑,面上亦涂以黄泥。于西北处有瘗坎(埋牺牲祭物的土坑)二。垣□四周还有一些附属屋宇。北面有望祀堂、齐班厅、献官幕、院官斋所、祠察局、仪鸾库、法物库、都监库、雅乐库、百官厨等机构,南边有太乐署、乐土坊、馔幕殿、馔幕、神厨、酒库、牺牲房。另外还有十几间执事斋郎房和监祭执事房。社主用白石制成,长1.6米,宽60厘米,半埋坛土之中。稷坛无主。神位版用栗木制成,木为原色,上书黑字。在二坛之南还各栽一棵松树,作为“社树”。用的祝版共四个,均长80厘米、宽40厘米、厚3厘米,用于太社、太稷和配位的后土神、后稷神。明代,先是分祭社、稷二坛,至洪武十年(年)改建社稷坛于午门外之右,定太社太稷合祭之礼。埋石主于社稷坛之正中,微露其尖,用木神牌丹漆之,祭时设于坛上,祭毕贮库。坛设太社神牌居东,太稷神牌居西,俱北向,奉仁祖神牌配享,西向,而罢勾龙、后稷之配。自奠帛至终献,皆同时行礼。社稷礼遂升为上祀(即大祀)。明成祖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年)“北京社稷坛成,位置,陈设悉如南京旧制”。[4]明永乐间直至清代,社稷坛位置不变,在紫禁城端门之右(今北京市中山公园内)。保存至今的社稷坛是一座用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台,台上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铺以青红白黑黄五色之土,中央立一方形石柱,即“社主石”,亦称“江山石”。每岁春秋二季仲月上戊日举行祭祀,由皇帝亲祭土地神和五谷神。遇雨则于北面的拜殿行礼。地方府、州、县仍保留社稷,二、八月时由地方官主祭。明清两代,还规定了五色土的出产进贡地区:直隶、河南两省进黄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省进红土,江西、湖广、陕西三省进白土,山东进青土,北平进黑土。全国共三百余府县,各负责收集所在方位颜色的土一百斛,土必须从名山高爽处采取。社稷之礼的设计,虽然与祈谷祀天,方丘祭地有所重复,里社的活动又仿佛乡饮酒礼,因此在历史上引起礼官和学者不少的争议。终因先秦以来社稷即江山,江山即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君王有为社稷以死殉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历代统治者都不敢于此礼稍有懈怠,按“国之所重,莫先于宗庙社稷”的古训,立国先立社稷,按时祭祀,确实把社稷看做国家的象征,礼敬有加,尊崇不已,成为中国礼仪文化史中有着深刻社会影响的制度和风习,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挖掘和探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