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家长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你身边有一个小诗人呢?纯真可爱的内容、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或许,也只有孩子才会拥有这样的诗性——在孩子们发自本真的一首首诗歌里,有对大自然的无限幻想,有对家人的关怀感恩,有对生活小事的思考体悟……
今天,我们就从孩子们的一首首小诗出发,一起挖掘他们的诗性,感悟生活最纯粹的美好。
这些有诗性的孩子
真可爱!
这几天,大家可能看到过一首有趣的小诗,题为《秋游》,看看,这位小朋友对秋游翘首以盼的心情,是不是扑面而来——
《秋游》
王亦洪
五年级
天啊!
地啊!
同学和老师啊!
谁能告诉我,何时秋游啊!
我准备的酸奶过期了!
我准备的薯片过期了!
而下一个即将过期的,
恐怕就是我这善良的
心灵了呀!
孩子就像天使,有时他们一个举动,让我们温暖;有时他们一个问题,让我们意外;有时他们一个金句,让我们惊叹;还有时他们一首小诗,让我们感叹诗性而童真的世界多么美妙!
《我不感谢妈妈》
杨锦麟
七岁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罚我站墙角。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逼我写练习册。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给我上语文课。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给我出卷纸。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每天让我写生字。
我不感谢妈妈,
是她教我每天背古诗。
没有妈妈,
就没有现在的我。
我不感谢她,
我还能感谢谁呢?
《原谅》
铁头
八岁
春天来了
我去小溪边砸冰
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
直淌眼泪
到了花开的时候
它就把那些事儿忘了
真正原谅了我
《春天》
熊博宇
八岁
春天
是只大懒虫
妈妈叫了好久
也不醒
春雷公公来了
把它的大鼓
一敲
吓得春天
滚到了
大地上
《眼睛》
陈科全
八岁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装得下高山
装得下大海
装得下蓝天
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时遇到心事
就连两行泪
也装不下
《很多》
姜馨贺
四岁
我挥挥手
就有很多手
我跑步
就有很多脚
小狗朝我摇尾巴
就有很多尾巴
然后
我打秋千
就有很多我
《爷爷生气了》
张乔若
七岁
为什么把爷爷的头发全都画成竖起来的呢
因为爷爷老爱生气
那为什么还要在头发上画一把剪刀呢
因为宝宝想把爷爷的坏脾气剪掉
名家谈如何教孩子读诗
古人怎样教小孩子学诗?
(节选)
叶嘉莹/文
吟诵的起源很早,从周朝就开始了。在《周礼·春官》的《宗伯》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国子”,就是贵族士大夫的子弟。古代士大夫子弟到了入学的年龄,就要跟着他们的老师“大司乐”学习“乐语”。
什么是“乐语”呢?就是可以配合着音乐来歌唱的语言,也就是诗,因为《诗经》的三百篇本来都是可以吟诵的。古代小孩子一入学就开始学诗,这种教育办法有一定的道理。
古人怎样教小孩子学诗呢?主要有“兴、道、讽、诵、言、语”六种训练。对于这六个字,注《周礼》的郑玄有一个解释,他说:“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释。
第一个是兴”。这里这个“兴”字应该读作平声,因为它是个动词;而“赋、比、兴”的“兴”是个名词,读作仄声。在前几章我们已经讲过“赋、比、兴”,我说由心及物是比,由物及心是兴,即心即物是赋。而现在《周礼》中所说的这个“兴”,是古人诗歌教学训练的第一个项目,它强调的是诗之本质中的那种感发兴起的作用,而不是和“比”与“赋”的区别。孔子说“诗可以兴"(《论语·阳货》),那是说在读诗的时候能够引起你产生一种兴发感动。因此,古人教诗首先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兴发感动的能力。
刘勰《文心雕龙》的《明诗》篇说: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自然界花开花落,人世间悲欢离合,每个人的内心和外物都有感应,而当你有了这种兴发感动的时候,就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诗歌来表现你的兴发感动,这就是诗歌的“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是有诗的。
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他说每一棵松树每一棵竹子都是我的好朋友,山上每一声鸟叫每一朵花开,都和我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是心与物的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如果你对大自然的鸟啼花落、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完全无动于衷,如果你整天沉溺于现实的物欲之中,那么你的心就死了。所以我常常说:诗,是可以使人心不死的。
“兴”之后是“道”。郑玄说:
“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
这个“道”,读作“导”。就是由老师引导你,告诉你怎样去读一首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体会诗中的兴发感动。“剀”有规劝或讽喻的意思,“言古以剀今”是说,我们读的虽然是古诗,但要能够结合现代的事情。所以这个“道”是要让学生知道,读古诗不是只感慨古人的事情,你的兴发感动要有一个对你当前现实的指向。
我在学校里教的是中国古典诗歌,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诗人就是杜甫,杜甫的诗歌里有一组诗叫作《秋兴八首》。秋兴者,是作者由秋天的景色所引起的兴发感动。杜甫晚年漂泊在四川,但是他一心想要回到自己的国都长安。他曾写诗说: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而且他真的已经准备乘船顺江而下,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滞留在夔州。他就是在夔州写了这一组八首的诗。在《秋兴八首》的第二首中有这样两句: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杜甫说:我站在夔州的白帝城楼,又一次目送黄昏的落日,太阳落下之后月亮和星星出来了,而每到星星出来的时候,我都循着天上北斗所指的方向遥望国都长安,我虽然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回到长安,但是我的心永远怀念着长安。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与杜甫已经相距一千多年。因为我也像杜甫一样,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回到我的故乡北京。当然我比杜甫幸运,终于在有生之年回来了。所以我曾经写过一首诗说:
天涯常感少陵诗,
北斗京华有梦思。
今日我来真自喜,
还乡值此中兴时。
杜少陵的诗能够引起我如此强烈的感动,这就是一种“兴”的作用,是我由古人的诗而联想到自己今天的感情和今天的处境,因而产生了新的感动和感发,这就是“言古以剀今”啊!一首真正的好诗在千百年之后仍然能感动它的读者,这正是诗中那种感发的生命在起作用。
来源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