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百问夏至咋消暑

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很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据说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三礼义宗》释曰:“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夏天到此,算是热到极致了。

夏至过后,阳气消减,阴气上升,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降低,北夏半球白昼逐渐变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一年之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高,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所以又称日长至。

消暑法①:地坛乘凉,遥想夏至祭礼

夏至,在古时有着十分重要的时序意义。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因此,夏至作为节日,被纳入古代礼典。汉代蔡邕《独断》记曰:“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古人认为,夏至阴气生,是一个需要避忌的日子,因为阴气的滋生往往意味着鬼魅力量的增长,所以人们往往要用五色桃木装饰门来避各种灾祸。此后历代的夏至日,朝廷官员一般都有假期,可以回家休整。

《周礼春官》曰:“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古人认为,在夏至日祭祀土地可以消除疫病,避免天灾人祸。

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

——摘自《管子·轻重已》

从春分这天往后数第九十二天,叫作夏至。此时新麦成熟,天子用新麦祭祀太宗,因为麦是一年的粮食中最早生长的,而宗是家族中最原始的。同族者可以入场致祭,异族者止步。但不论同族异族应当共同斋戒。以大牲致祭,同时要祭祀祖母,以表示天子尊重血缘之始和追思先人。

《史记封禅书》又载:“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汉以后,“夏祭”渐成规矩,且历代沿袭:

丕命惟皇,万物咸睹。卜年迈周,崇功冠禹。有烨炎精,大昌圣祚。酌邕祈年,永锡繁祜。

————佚名《景祐夏至皇地祗二首其二》

至清代,夏至大祀方泽仍为国之大典,一般于地坛举行祭祀仪式,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消暑法②:凉水过面,清凉夏至好味道

夏至阳气最旺,积阴初起。《伤寒论》中说:“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夏至时,人们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吃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夏至吃面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北方一般吃打卤面和炸酱面,南方一般吃阳春面、干汤面、三鲜面等。炎夏之际,人们一般会食欲不振,俗谓“苦夏”。此时,人们会慢慢开始调整饮食,以清凉的食品为主,凉面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

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摘自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所以,夏至这天北方的人们最好的选择便是煮上一碗面,在凉水里过一下,再拌些蔬菜,或是面酱,是炎热的日子里一道既简单又有意义的吃食。夏至时节,江南地区一般吃麦粽,比如苏州夏至的节气食俗中就有粽子: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裹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很多地方志中也记载了人们夏至吃粽的习俗,比如,明正德《姑苏志》记载,苏州人“夏至作角黍,食李以解疟夏疾”。这里的角黍即是粽子。但是后来,人们多在端午节吃粽子,夏至以麦仁粥为主:

缚艾悬蒲百事烦,雄黄五日酒盈樽。

不如夏至偏崇俭,粒麦无多煮粥飧。

夏至日,以麦仁、糯米煮粥,谓之“夏至麦”。

——姚文起《支川竹枝词》

夏至日,浙江有些地区有做醮坨的习俗,即用米磨粉,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称“圆糊醮”。民间有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旧时,很多农户还会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水田的缺口流水处,燃香祭祀,以祈丰收。

消暑法③:冰块送凉,平安度夏数九九

夏至过后,即将入伏,除去祭祀之外,消夏避暑是这个时间段内比较普遍的活动。

旧时人们通常称每年最热的一段时期为“三伏”。一般来说一伏为十天,头伏、二伏、三伏共三十天,但是有些年份的中伏为二十天,因此有时“三伏”或为四十天。

“三伏”的计算时间如下:初伏的第一日为自夏至日起的第三个庚日,三伏的第一日为立秋日起的第一个庚日。庚日是千支纪年法,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由于一年的天数不是十的整倍数,故某年某月某日为庚日的话,那么下年的同一日就不会是庚日,这就造成夏至日起的第三个庚日及立秋日起的第一个庚日,均为不确定日,前后变化在十日之内。一般来说,每年头伏的第一日在七月十一日至二十一日之间,末伏的第一日在八月七日至十七日之间。

古时,皇帝会在夏至日颁冰,赏赐下臣,以解暑气,唐杜佑《通典》云:“夏颁冰掌事,暑气盛,王以冰颁赐,则主为之。”普通老百姓也很重视夏至这个节气,其重要的活动自然也是消暑:

夏至齐夸日最长,牧童锣鼓闹丁当。

炒焦蚕豆新烧酒,爆竹喧轰正夕阳。

夏至日,牧童结会,锣鼓齐鸣,俗名“打夏”。

————韩鼎《历阳竹枝词》

夏至日,孩子们用敲锣打鼓的方式度过。据考证,晋代开始,私塾一般在六月六日开始放假,夏至之时的孩子们很可能也处在现代意义的暑假之中。

古时夏至日,闺阁之间还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曰:“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辽史·礼志》记载:“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这里的“朝节”是指互相赠送礼物。人们互相赠送寓意消夏避暑的礼物,以示对节气转换的重视。

古时,为了度过炎热的其系,人们还会“数九”,与冬季的“数九”卷不多。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灰基。

——江苏民谣

就这样数着数着,炎热的日子就过去了,那些跟夏日相关的物件,比如扇子、凉茶、冰棍儿之类的东西,也一件又一件的要离开我们的视线了。当然,明年这个时间,它们还会出现,这便是周而复始的生活。

注:本文选自郑艳著《四季风尚·春》,山东:泰山出版社,年。

作者简介

郑艳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俗学博士,主要从事民间文学与文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3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