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江苏常州牛塘中学王强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能阐述“大道”内涵。
4、背诵课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走近《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__,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虽有佳肴》
读准字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疏通课文:
字词解释见课文
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3、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4、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5、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6、《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兑命》曰“兑”同“说”
《兑命》曰“学学半”同“敩”,教导
二、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三、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四、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其不知其旨也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论证思路:重视实践→在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进步与发展。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化主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之间是主从关系。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大道之行》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写作背景: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由来,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矜
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为己
读准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疏通课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因此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理想社会。
知识归纳: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老而无妻)
2.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男有分古义:职分,职守。
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
女有归古义:归宿。
今义:返回;归还。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指造反。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指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
整体感知: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______”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社会的纲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____”和“____”,即要求“”。
(3)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_____”和“__________”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1、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明确:(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社会上亲如一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安排;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探究主题: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同”理想?
明确: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大同”理想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大同”思想也不完全是儒家所独有的,应该是他们总结前人的思想,然后加以具体化的结果。孔子曾说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圣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这足以证明孔子的思想是总结前人的。“大同”理想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时期,是不可能实现的。
拓展迁移:
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讲信修睦----------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男有分,女有归------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课外拓展: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短文中,作者认为小康社会的特征有哪些?
(1)人们只赡养自己的父母,只抚养自己的孩子;
(2)天子诸侯世代相传,通过一定法度来维护国家的安定和协调社会成员间的关系;
(3)用法令制度来考察官员和百姓,违法乱纪者要受到惩罚。
参考译文: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背诵指导:
大道之行也,,选与,讲修。故人,,使,,,矜、、、、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女。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是故谋,,故,是谓大同。
第二次背诵:
大道之行也,,,。
故人,,使,,,矜、、、、所养,男,。货,;力也,。是故,,故,是谓大同。
备注:点击“阅读原文”可浏览本课件PDF版,如有课件需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