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祭奠仪式与明初“朝班”
——以传统村落吉昌村祭奠汪公为源石林元
一、传统祭奠与屯堡祭奠仪式人类发展上万年,华夏文明几千年。祭奠是古代一种文明的体现和象征,古人逢节日喜庆或婚丧嫁娶都有祭奠仪式,祭奠天地风雷、山林树木、日月星辰、神仙鬼怪等等。1.古代祭奠礼仪上古,人们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生日、忌日或者得道之日进行祭奠。还有天上的风云雷电、日月星辰,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因此,也是祭奠对象。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们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产生敬畏,求诸神灵降福免灾。还有,人们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屯堡人对于死称之为“成神”,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护佑或者降灾于生者,使其升官发财或者生病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其主要对象有三要素即: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屯堡人神榜的“天地君(国)亲师”大概出于此。年大年十八吉昌屯抬汪公仪式李立洪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神。天界神灵主要有与玉皇大帝统领的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闪电以及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等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人为中心的宗祖宗亲、左昭右穆、宗师先贤,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地下有十殿阎君、四海龙王为首的各路地下诸神,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各种不同方式的祭奠。祭奠仪式由巫师、禅师、道士、祭司、家族长或者请来的先生主持。有关祭祀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墟卜辞记载当时“出人日,岁三牛”,说明祭日时以三头牛作祭品。后来各朝代都设立祭祀部门。人们均认为神灵或鬼魂有自己生活的天地,还有自己同人一样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欲望,所以也叫祭献。祭祀除了上祭品以外,还有迎神供像、进香、祝愿、许愿等仪式。2.最高的祭奠仪式——三跪九叩、三献礼传统祭祀习俗里非常注重祭祀礼仪,行礼方式轻重之分,不同方式所表现出表现出被祭奠者的级别或等级。其中三跪九叩是祭祀中的最高级别。其主要内容是:双膝跪于地下三次(称兴、伏),每次磕三个头,三次磕九个头。这是最敬重的行礼方式。据《周礼》记载,古代跪拜礼有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清昭梿《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唐道士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一书中称道士拜礼有四种:“一稽首、二作礼、三遵科、四心礼”。稽首是三跪九叩礼的别称。而普通祭祀只是三个头,一次礼。还有一种叫心礼,是不必动作,或者跪拜于神灵或者宗祖像、灵堂、坟茔前,心念口言,即可感动神灵求福、许愿。而三跪九叩礼是针对天、地、君(皇帝)、父(宗祖)、师施行的,屯堡神榜中间便是“天地君(国)亲师位”,也就是这个道理(本人年《解读屯堡神榜,传承古老文明》已经详细叙述)。跪拜是尊敬到极点的象征,下跪表示心诚悦服。三跪九叩是大礼,表示内心非常非常尊敬和诚心,是拜神最大礼节。年大年十八吉昌屯抬汪公仪式李立洪摄三跪九叩礼就是要一跪三拜,跪拜时头要碰地,三跪九叩拜跪,拜神时先出左脚,手背向上。丧事叩头时,真正大礼是四跪十二拜,先出右脚且叩头时手心向上。三跪九叩,可以说是最敬重的礼仪方式。行大礼前必须注意此等大礼是否行之合适,如:丧事不开堂点主,不能在堂屋门上书写“当大事”三字。3.祭神活动的三献礼古代祭祀活动的核心是三献礼(献爵)。爵古时指一种三足饮酒器皿,献爵就是向受祭者敬献酒的仪式。首先迎神献帛,祭祀时一般是向神像或者牌位行礼,但神像或者牌位仅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因此要进行一种礼节将受祭者的灵魂迎来,使其依附于神像或者牌位之上接受祭祀。此项程式一般礼仪程序是击鼓、奏乐、鸣炮,祭祀者行礼,才算完成迎神之礼。其次献帛,在进行初献礼之前,有一项奠帛程式,帛指织物,也有币帛。向受祭者敬献帛,是传统祭祀中一种特有的礼仪。事先将织物或者币帛放于容器中,到时由相关执事人员递与献官,献官接过后双手拱举高于头部,再递与旁边的执事,置于神像或者牌位前的供案上。年大年十八吉昌屯抬汪公仪式李立洪摄三是核心三献,分为初献礼(即第一次献酒)、亚献礼(第二次献酒)、三献礼(第三次献酒)。在三献礼行完后,还有一项读祝,祝即祝文,也就是祭词,祝文是依照一定的腔调旋律吟唱出来的(初献、亚献均读祝)。吉昌屯祭祀汪公,完全传承这种祭奠仪式(后叙)。献爵时有三个爵,在酒樽所倒酒。由相关执事人员将爵递与献官,献官接过后双手拱举高于头部,再递与旁边的执事,置于牌位前的供案上。初献礼,第一个爵放在正中位置;亚献礼,第二个爵是放在左侧;终献礼,第三个爵是放在右侧。三献礼的献爵者称为献官(屯堡人叫主祭者)。如果祭祀的对象较多,有地位、尊卑不一的很多牌位,就需要设置不止一位献官。其中向最高地位最尊者牌位奠帛、献爵的称为正献官,向其他牌位奠帛、献爵的称为分献官。尾声:饮福受祚——送神——祝帛诣燎所——望燎饮福受祚:指祭祀者饮用牌位前供奉的酒,食用供奉的肉食,以此来祈求神灵赐福。送神:指祭祀完毕后,需将迎来的受祭者神灵再送走(屯堡人叫“送神归位”)。香炉内焚化,然后鸣炮以示礼毕。年大年十八吉昌屯抬汪公仪式李立洪摄二、明朝初年朝廷朝班礼仪明朝成立后,其朝班仪式与元朝不同,延用宋唐的加以修改,形成当时朝廷朝班礼仪。而明初征南大军平定西南留守屯军黔中后,祭奠仪式就传承了明朝廷初期的朝班仪式。1.明朝廷朝班概述明朝廷早朝时,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分文东武西,依照品级官序站立,称之为朝班。朝班又称朝行、朝列、早朝。“朝”者,臣谒君之礼也;朝班在传统文化“五礼”之中属嘉礼,是“庙堂”之上举行的重要礼仪和政事活动。朱元璋认为:“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明太祖实录》卷一四)。朝班之时,朝班队伍壮观,人员进退有序,除了凝聚人心,还能体现当时等级制度的健全和“主尊臣卑”君臣关系尊卑的作用,还有“定人志”“正上下之分”的目的。明初,每逢有正旦、冬至、万寿圣节等大朝,还有每月初一、十五朔望朝,以及每日御门听政的早朝,文武百官都要排班入朝;当国家举行大典礼、大祭祀,以及岁时令节赐宴,郊祀庆成宴、会试恩荣宴、经筵日讲,朝宫也须按照品级侍班、行礼和叙坐,班行次第不可紊乱。朝班体现了规范的统治秩序。年大年十六吉昌屯抬汪公李立洪摄2.明朝廷的朝班仪式《明太祖实录》卷八五:“朝廷之礼,所以辨上下,正名分,不以贱加贵,不以卑踰尊,百官在列,班序有伦,奏对雍容,不失其度,非惟朝廷之尊,抑亦天下四方瞻仰所在也。”明初,朝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严格,“先是,上以天下初定,欲通群下之情,日诏百官,悉侍左右,询问民情,咨访得失,或考论古今典礼制度,故虽小官,亦得上殿,至有踰越班序者”,于是洪武三年诏:“自今文武百官入朝,除侍从、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指挥使、六部尚书侍郎等官许上殿,其余文武官五品以下,并列班于丹陛左右,违者纠仪官举正之。”(《明太祖实录》卷四八)这段话正好说明这个实情。洪武三年九月修成的《明集礼》第十七卷《嘉礼·朝仪》所记班位非常简略:国朝文官齐班位于午门外之东,西向,以北为上;武官齐班位于午门外之西,东向,以北为上。午门西偏门入奉天门(按即皇极门,今太和门)西偏门,文官起居,位于文楼丹墀之南,北上西向;武官起居,位于武楼丹墀之南,北上东向。殿前班,位于武官起居位之北,北上东向;侍从班起居,位于文官起居位之北,北上西向。所记为奉天殿(按即皇极殿,今太和殿)朝。程序大致是这样:百官先于午门外齐班,然后由西偏门紫禁城,再由奉天门西偏门(即西角门)进入殿前广场,分别在两庑文楼和武楼丹墀之南起居。“起居”为侍班候朝之意,即排好班等候皇帝升殿。文官在东,称“左班官”;“北上西向”,即品高者居北,面西而立。武官在西,称“右班官”;以北为上,面东而立。另有“殿前”二班,即侍从文、武及执事官,分列文武起居位之北。皇帝升殿后,鸣炮,侍仪司唱入班,百官诣丹墀,入御道行叩头礼:文官一品、二品拜位于内道上之东,每等异位重行,北面西上;武官一品、二品拜位于内道上之西,每等异位重行,北面东上。文官三品以下拜位于丹墀内道下之东,每等异位重行,北面西上;武官三品以下拜位于丹墀内道下之西,每等异位重行,北面东上。而征南将士是明朝初期离开皇都的,今天屯堡人传承的祭奠仪式,看似较明朝朝班有“遗漏”,实则是当时只是如此而已。后来,明朝朝班制定、礼仪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发展成为历史上记载,非本文所叙,不再赘言。年大年十八吉昌屯抬汪公仪式李立洪摄三、屯堡人的祭奠仪式安顺屯堡人祭奠汪公礼仪和抬汪公的整个过程,都是沿用原生态的文化礼仪传承。吉昌屯祭奠汪公礼仪基本上是明初朝班仪式,五官屯至今还保留着清末的祭奠礼仪文字(笔者有复印件保存)。1.屯堡人祭奠种类这里以吉昌屯为例,祭奠仪式有《祝文》《赞词》,活动别具一格,与所有的屯堡村寨不同,有独到之处,并且传承的是明初朝廷朝班仪式。祭奠有三天(十六准备祭奠的《祝文》《赞词》及打扫汪公殿的卫生、十七一天祭奠、十八公祭后活动开始),简述如下:(1)汪公的祭奠仪式十六晚上,司礼组的老人们在家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就要进庙了。晚上十一点之后(即十七子时),给汪公沐浴,更换衣服、垂帘等。旧时从这天晚上起每天早、中、晚、初更都要放神炮,初更放的叫“定更炮”,表示开始起更,清晨卯时放的叫“惊人炮”,叫人起床。十七日迎春盛会活动前奏祭祀开始,这天是各姓聚集的日子,祭祀是“拈阄”来排顺序。先后将宰好大肥猪佩戴红花,备办雄鸡(象征百事大吉)、活鱼(意为年年有余)等,用腰鼓队迎送举行公祭。家族人员排队随祭品之后进庙,由司礼组的老人们在香烛纸钱的烟雾缭绕中颂唱汪公的德政功绩,祭奠礼仪为:每姓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主祭者、其余的称之为“诸祭者”,行三跪九叩大礼,称为三献礼。有《赞词》,分三章二十四句,每一次大礼由领班带领歌赞一章八句,录其一如下:大哉汪王輔佐皇唐徽州顯業越國聲揚鳳樓救火赤面輝煌鳥聊山下万古流芳乃聖乃神乃文乃武丹心不昧忠武將軍淣池洒泪凤阁垂勛云岚山顶日月照临赫赫厥聲濯濯厥靈榮封寵錫襍綵黃金威靈感應愷澤如春以享以祀廟貌常興年大年十八吉昌屯抬汪公仪式李立洪摄最后一次,由礼仪先生唱读《祝文》录其中一篇如下: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二 年歳次 月建 朔日 祭日 宜祭之期。姓弟子等謹以香帛酒禮三牲不腆之儀致祭於大唐敕封越國公忠烈汪王尊神位前,而祝以文曰:維王功載有唐一代,澤沛祖國万年。當年篆攝徽州,民歌善政,今值澤流黔地,世荷神庥。威肅一鎮,成為一鎮福星,恩施八方,真是万家生佛。戴德難忘,報恩莫自。當此陽春煙景,恭逢聖誕良辰。春風送暖,日月增輝。歡迎聖駕,歷膴膴之週原,仰祝天威,肅畇畇之下甸。歡聲匝地,簫鼓喧天,花炮惊人,鉦鍠聒耳。隴上之麥禾俊秀,郊外之草木馨香。龍旗飄蕩,招來甘雨和風,鳳蓋飛揚,驅除魑魅魍魎。驅水火盜戝瘟疫而悉盡,佑仕農工商老幼而咸安。姓弟子等敬竭一誠,虔伸三祝。伏願天顔有喜,聖壽無疆。家家白叟承恩;戶戶黃童歌惠。姓弟子等不勝歡欣之至。謹祝以聞(2)祭奠诸神及结婚、建房、丧事等等祭奠屯堡人每年正月至十二月均有节日、会口,祭奠玉皇大帝、观音、雷神、城隍、杨四、灶神、祖先、屈原、岳飞、关羽、月亮、牛王等等。但是,这些仪式但是一次成功,均没有吉昌村祭奠汪公隆重。结婚、建房等喜庆红事,方式虽然也隆重,但祭奠时并非三献礼。由于是屯堡人说的“红喜事”,加进了“说四句”等一些礼俗,祭神和祭宗亲时,也是一般的祭奠礼仪。丧事祭祀是农村比较认真、隆重的礼仪,猪羊祭祀时,同样行三献礼,进行三跪九叩祭祀。旧时有的人家还“当大事”开堂点主,更是隆重,设立灵堂,请大兵官,插指验血,纸人纸马,猪羊祭祀。拜祭汪公的屯堡太婆李立洪摄2.屯堡人祭奠汪公——三跪九叩三献礼吉昌村祭奠汪公礼仪,非常讲究,行三跪九叩三献礼。程序是这样的:礼仪先生全部沐浴更衣,位列汪公神像两旁,焚香秉烛,各施其职。祭奠者大厅准备就绪,庄严、肃穆、恭立,祭奠方可开始。神堂肃静,内外整齐,执事者各执其事。听行尊神祭神(沐浴、迎神升座)礼,排班、班齐;(司香帛者设香帛就位),鸣金,(司金者击金三次)金止,击鼓(司鼓者击鼓三通)鼓止,奏乐(司乐者奏乐一章)乐止,鸣炮(诸祭者鸣炮一串)炮止。主祭者与诸祭者就位。(恭立),兴伏三次。主祭者与诸祭者进大唐敕封越国公忠烈汪王尊神位前——跪。行初献礼,上香,(初亚三)上香;献帛(初亚三),敬爵,(初亚三),敬爵;献刚鬣(初亚三)献刚鬣;献(腾肩、肥豕)(初亚三)(腾肩、肥豕);献翰鹰,(初亚三)献翰鹰;献腥尾,(初亚三)献腥尾;献羹,(初亚三),献羹;敬子辰,(初亚三),敬子辰;献香茗,(初亚三)献香茗;献糖食果品,(初亚三),献糖食果品。复伏歌赞。(歌赞者领歌赞词一章)。歌赞已毕,叩首、初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叩首已毕,平身复位(恭立)。主祭者与诸祭者就位,兴伏“三次”鸣金金止,击鼓,鼓止,秦乐,乐止,鸣炮,炮止,主祭者与诸祭者进大唐敕封越国公忠烈汪王尊神位前——跪,行亚献礼上香,六三亚上香,献帛,六三亚献帛,敬爵,六三亚敬爵,献刚,“腾肩、肥豕”,六三亚献刚“腾肩、肥豕”献翰鹰,献腥尾,六三亚献腥尾,献羹,六三亚,献羹,敬子辰,六三亚敬子辰,献香茗,六三亚,献香茗,献糖食果品,六三亚献糖食果品。复伏歌赞“歌赞者领歌词第二章”歌赞已毕,叩首,亚叩首,三叩首,六叩首,叩首已毕,平身复位。主祭者与诸祭者就位,兴伏(三次);鸣金,金止,击鼓,鼓止,奏乐,乐止,鸣炮,炮止。主祭者与诸祭者至大唐敕封越国公忠烈王尊神位前——跪。行三献礼,上香(三六九),上香;献帛,(三六九)献帛;敬爵,(三六九)敬爵;献刚鬣(腾肩、肥豕),(三六九)献刚鬣(腾肩、肥豕);献翰鹰,(三六九)献翰鹰,献腥尾,(三六九)献腥尾;献羹,(三六九)献羹;敬子辰,(三六九),敬子辰;献香茗,(三六九)献香茗;献糖食果品,(三六九)献糖食果品。复伏,歌赞(歌赞者领歌赞词第三章)。歌赞已毕,读祝者立祝角——跪读祝文。(读祝者焚香化财,读祝者跪,读祝文),读祝文已毕。叩首,亚叩首,三叩首,六叩首,九叩首。三献礼已毕,平身退位,化财起炮。从祭奠仪式的整个过程,与明初朝班基本相似,从而可以看出,屯堡人完全传承了历史的中原文化和明初江南文化,体现了黔中屯堡人六百多年的执着精神。大年十八吉昌屯抬汪公李立洪摄四、屯堡人祭奠仪式传承了明初朝廷的朝班礼仪在吉昌屯,每年正月十七日的汪公庙,当听到“排班、班齐”,然后锣鸣、鼓响、乐起的时候,就有一种时空穿越明朝之感觉。后面结束的还高喊“平身退位”,真是有皇帝早朝之感受。这就是屯堡人原生态的、完整的祭奠仪式,犹如今天电视剧中皇帝的朝班,能不说这是屯堡人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吗?汉贾谊在《论积贮疏》开篇写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而屯堡人并非如此,屯堡人在“仓廪不实”的坎坷岁月里,同样“知礼节”,传承着古老的中原文化和明初的江南文化。从民风民俗中完全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情感,无论朝代怎样更换,社会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进步,改变不了屯堡人传承古老文化礼仪的习俗。从红喜事结婚喜嫁、建房上梁到白喜事的设灵堂祭奠、当大事开堂点主到下葬立碑;从祭奠神灵的最高礼仪“三献礼、三跪九叩”到祭奠日月星辰、山石树木、地脉龙神的简单祭祀,都没有离开明初的朝班礼仪形式。包括祭奠的过程、对祭品的谓称以及中间环节的礼仪,无不沿用传统的方式。祭奠开言的“神堂肃静”“孝堂肃静”“坟场肃静”等等因地而异、因场合而改,与“朝堂肃静”同出一辙,对祭品的谓称不直言品名,而是按古意称呼,如:“鞭炮为春雷、蜡烛为玉烛、茶为香茗、钱纸为帛、(豆腐)汤为羹、猪为揉毛、刚鬣”等等,以猪的称谓为例,古书有记载:刚鬣、古代祭祀所用猪的专称。《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孔颖达疏:“豕肥则毛鬣刚大也。”年大年十八吉昌屯抬汪公仪式上的十八会长者李立洪摄六百年的守候,二十几代人的执着,这就是屯堡人。黔中的一方净土,一群江南人,传承着六百年前的江南文化和民风民俗,这就是黔中屯堡,真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矣。·作者简介
石林元:男,安顺屯堡人。贵州省屯堡协会研究学会会员,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安顺市作家协会会员、黔中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词多篇,现在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及古诗词创作。
年4月
值班编辑:柴其斌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