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推荐 >> 一只脚丫的旅行

一只脚丫的旅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m.39.net/pf/a_6301672.html

回顾历史,作为北京城重要发展阶段的金中都与元大都,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兴建,但方位却并无重合。笔者现就所知展示其来龙去脉,以飨读者。

金中都以辽南京为基础兴建,一方面必然会受其制约,而另一方面,因其以宋汴京为蓝本,使宫城位置更居中,从而更接近《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对王城的总体布局。主其事者,乃中原文化修养极高的重臣张浩、苏保衡等。

都城之内乃皇城,位置在大城偏西,而尚未居中。其东西窄、南北长,周围三里,有城门四,东宣华门,南宣阳门,西玉华门,北拱辰门。皇城中建有宫城,中心建筑为大安殿,乃朝会庆典之所。皇城之西玉华门外,辟有皇家园林,曰同乐园、鱼藻池,鱼藻池即太液池。宫城居城中而略偏西南,纵轴与丰宜门至通玄门之南北线重合,南为宣阳门,北有拱辰门,东、西分别为宣华门、玉华门。

宫城前部为官衙,北部为宫殿。若按“前朝后市”仪制,商业中心应在北面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之内。而城门、宫殿等建筑之命名,亦足以见证当时君臣中原文化学养之深厚。

且参照当时汴京之制,皇城南部以当中御道分界,东侧为太庙、球场、来宁馆,西侧为尚书省、六部、会同馆等衙署,使“左祖右社,前朝后世”格局初步形成。另外,城内增设祭祀建筑,如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使礼制完备、气象初显,从而为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之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元大都格局,准确体现《周礼·考工记》所云之“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左祖,即太庙位于皇城之东;右社,即社稷坛位于皇城之西;前朝即皇城,位于都城南部;后市即商业区,位于都城北区。此等规制,与中华传统文化讲求对称之审美法则最为相符,令人称道。

因择址新建,元大都规划未受旧格局掣肘,故而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开放形式的街巷。《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即都城为方形,四壁各设三门。其为周人根据礼制思想所提出的一种理想设计方案,而严格按《周礼·考工记》规定建造之都城,一直未曾获见。

相比而言,元大都与《周礼·考工记》规划思路最为接近。唯一不合之处,乃北墙不依“旁三门”之制,只开安贞、健德二门。考其原因,史书未载。然究而察之,当与堪舆理念相关。据《元史·刘秉忠传》记载,负责大都规划者刘秉忠,曾出家为僧,法号子聪,自幼熟读经史,“尤邃于《易》,及《皇极经世书》”,“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故依堪舆之术、风水之理予以变通,亦在必然。

元朝国号与开国年号,乃择取于《易》。国号“大元”,出自《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年号“至元”出自《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坤相合,阴阳相配,甚为得体。

就城中街道坊巷布局而论,金中都时期原属于辽南京城范围内之街道,仍保留唐代里坊的形式,各坊之间彼此隔绝,相对封闭;而金代新建部分,则为沿大街两侧平行排列街巷之格局,各街巷间不设围墙,畅行无阻。二者共处于同一城市之中,乃元大都胡同格局的过渡阶段。

据《析津志》载,元大都建成后,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金中都故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有钱)及居职(有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分予迁入大都居住之富商、官员,以建造住宅,由此,开启了大规模营造四合院住宅的过程。被视为北京四合院雏形的当今后英房胡同四合院遗址,便是元大都时期民居建筑的遗存。

元大都的兴建,晚于金中都百余年,元朝国力又远超当年金朝,都城规模上即可体现。元大都周回六十里,面积约三倍于金中都。从金中都到元大都的城市发展走向,无疑为其后明清北京城之规制提供了优良范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播:袁紫怡潘世睿

导播:朱林向雯雯

图片来源于百度

文字来源于百科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