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童蒙教材可谓蔚为大观,经过悠悠岁月的大浪淘沙,到了明清时代,逐渐形成了家诵人习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下面,就来聊聊《三字经》。
●作者不同凡响
《三字经》的作者是王应麟先生(-年),读其书不能不知其人。
这个人可不是一般的教书先生;他号深宁居士,说明出入佛老,归返六经;他进士出身,说明饱读诗书,是一代大儒;他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做到了吏部尚书,是部长级的高官,可见他见过世面;他在南宋亡后,不仕元朝,隐居乡里,作一个教书先生,说明他的气节风骨。
在史书中,还记载了他的一个故事:
原来,文天祥在殿试考场,洋洋万言,一挥而就,文章被王应麟看到,慧眼识人,认为这是一个忠肝义胆之人,于是把文天祥点为状元。自古惺惺相惜,文天祥后来的人格高度,让我们也可以推想王应麟的人格高度。
这样一位高人手笔,难怪《三字经》一经问世,便风行海内,稳居童蒙书籍排行榜榜首,多年无法超越,成为亿万学子上学的第一课。
这第一课,在起点上就不俗气,有品味。首先,它的内容好,不过一千多个字,面面俱到,分门别类,有童蒙之道,有经史之要,基本常识熔于一炉,号称“中华文化的袖里藏”。
其次,它的形式好,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来琅琅上口,行云流水,非常适合小孩子记忆。
有人说,再好也是过去时了,且慢下结论,我们不妨再来品味一下这本老书,体会一下七百年的分量。
《三字经》最深刻的是第一单元,讲了古今不易的文化教育原理;而且,逻辑递进,丝丝入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第一本书的第一句话,就告诉孩子们一个最最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人性是什么”;人性论,是一切学问的前提;这个人性论失之毫厘,后面的一切都会差之千里。
那些懵懂的学童,在上学的第一天,就被播下了第一颗启蒙的种子,那就是:人的本性都是善的,而且个个具足,人人平等,人能够向善,人应该向善。这是一颗正确的种子,会引导孩子们的思想往正确的方向成长;而不是播下愚昧的种子,仇恨的种子,偏执的种子。
也许有一天孩子们会问,怎么和现实社会对不上号?那是因为除了本性,还有禀性;禀性有清有浊,大圣大贤,都是气禀非常清的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禀性的清浊程度差别不大,这就是性相近。
可是,为什么性相近的人,后来的发展却天壤之别,分出了贤愚不肖呢?这是由于“习”性使然。习,就是后天的环境。经过长年累月地“习”,人们虽然本性皆善,禀性也差别不大,但到最后的人生命运却是十万八千里。过了七百年,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个能跳得出去环境这个大染缸的熏染?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所以,在人生的开始,家长、老师、社会的责任,就是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他们良好的熏陶;使他们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本性之善日渐开启,彰显,扩充起来,这才配的上这个“教”字。
教什么呢,这里一语中的,就是“性”,就是人性的教育;把这个人性唤醒了,教育也就成功了。当年,康熙皇帝写了一块匾送给了岳麓书院,上面四个大字:学达性天。就是这个道理。
怎么教呢?因为人的气禀的改变,心性的彰显,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量变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在青少年阶段,必须凝聚专门的时间精力,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学习,才可能学有所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里举一个故事,说明后天环境的重要性,孟母之所以伟大,就是懂这个理儿,给他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让环境的力量来熏陶他,这个方式很高明。
第二个故事更有力量。在学习还没有渐入佳境的时候,总是比较辛苦,很难有绝对的乐趣可言,必须要有一种耐烦吃苦,闯过去的精神;许多家长采取哄劝,物诱,或者打骂逼迫的方式,但效果并不好;孟母的方式令人肃然起敬,不惜一剪子斩断辛苦织了一天的布,来震撼一个嬉戏少年的心灵;这一剪子,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千载之下,还是令人怦然心动。
后来中国的杰出人才,背后都站着一个孟子式的母亲,可惜,中国人逐渐过起了外国人的母亲节,这就有点舍近求远了。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先说孟母,再说一位叫窦燕山的父亲,可见,母亲的重要性排在父亲的前面,至少前三年是这样的;但到了后来,父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他必须把握生命的“义方”,就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清楚明白,不能糊涂;人生很长,关键的地方就那么几步,没有一个明理的父亲来把控方向盘,哪里能顺利地开上坦途大道呢?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小孩子生下来,如果只是给他吃好穿好,给他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只是做到了养,还不是教;教,就要指点他为人处事的道理,而父亲要承担主要的职责;这就是古代严父慈母的合理分工。后来的《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蒋介石家书》、《傅雷家书》,都是这个大传统之下的产物。
古人知道早期的教育,父母的角色是重要的,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往往自己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因为这里面有诸多的复杂情感,很难拿捏好那个分寸;所以,孟子才提出“易子而教”的道理,所以,就要入学读书。
作老师最大的原则,就是一个“严”字;严格,不是严酷无情,疾言厉色,而是要用一个高标准,高规格来要求学生,督促学生,鼓励学生,克服求学路上的种种艰苦,走过十年寒窗,最后才能迎来脱胎换骨,成就慧命的那一天;如果迁就学生,迎合学生,甚至讨好学生,那恰恰是对不起学生。
自古严师出高徒,越是有天赋的学生,老师的要求越严,虽然当时有点受不了,等到以后成就之时,才会对老师感恩戴德。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母亲,父亲,老师是主要责任人,他们尽到了自己的本分,那么,小孩子不好好学,那就是不应该的,就要发出语重心长的劝告了。最合理的劝学,还是从蹉跎岁月,虚度生命的角度,来提醒学子们意识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虽然孩子们不可能深刻地懂得老来一事无成的悔恨和凄凉,但只有用生命的正理,才会唤醒孩子的理性和良知,而自己让自己回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怎么学习呢?这里用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把人比作玉,受教育,就是琢玉;这个比喻精彩在哪里呢?
玉初看上去就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人初看上去也是一个冥顽不灵的动物。
这块石头里面潜藏着晶莹之玉,人性里面潜藏着心灵,人性,和玉一样美好。
这块潜藏着玉的石头就不能叫石头,而应该叫璞玉,人也不能叫动物,而应该叫做万物之灵。
璞玉需要加工,雕琢,人需要后天的教育;琢玉需要切磋琢磨,细细打磨,要有耐心,要花时间,慢工出细活;人接受文化教育,也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专心致志的一个过程,不可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读书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义”;义者,宜也,求学,就是追求生命的圆满完善,社会的安定和谐。义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懂得生命一场,不能只是为了争一点名利,而要有一些更加博大的关怀,更加高远的担当,这就是“君子喻于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学习时代应该亲近的人是师友,要和老师同学建立一个共同体,所谓是良师益友。老师从哪里开始教,小孩从哪里开始学呢?先要学习礼仪。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一套规矩,这套规矩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人与人共处合情合理的分寸。但这些建立在人情基础上的礼仪,是需要有人告诉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应该到处碰壁之后,才意识到礼仪的天经地义。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规矩礼仪很多,首先要学习的是两大作人礼仪规矩。第一是学习对待父母的礼仪规矩,这就是“孝于亲”。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第二是学习对待哥哥的礼仪规矩,这就是“悌于长”。孔融一个四岁的小孩子就知道这样,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小孩子是懂事的,关键要有人教。
学了这么多的礼仪,好像总是付出,他吃亏了吗?他所到之处,都会受人欢迎,这是多么大的便宜啊。反过来,所到之处,都是战场,所遇之人,都是对手,这是多大的亏啊。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孝悌的作人之道懂得了之后,日用人伦的基本秩序就有章有法,井然有序了,然后再开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知识又分两大类,一类是“知某数”,就是数学,所有的自然事物的变化都和数学有关;一类是“识某文”,就是文字,所有的人文经典都必须先了解文字的内涵。
以上不过短短一百多个字,却大道至简,把人生的大道理,教育的大原则,原原本本,有始有终地和盘托出。我们至少可以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总结概括出十四个道理来:
这十四个道理可以说是一个颠扑不破,千古不易的中国古代成才战略,遵守了这些道理,孩子的前途就一片光明,古代如此,今天亦然。
《三字经》的第二单元,讲一些基本的生活知识,而且按照从一到十的顺序编写,这是《三字经》的一绝。
……
《三字经》的第三单元,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经典,以及学习经典的次第,内容,方法。古人读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方法非常高明,以简驭繁,以本带末,以纲代目;这个简,这个本,这个纲就是经典。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
读书的教材是文言文的经典,文言文经典的内涵、意蕴、音韵感、表现力、凝练程度都是白话所不及;历代读书人,都要学习文言文,以神交古人,以表达深邃的思想,而浅显通俗的白话文只是日常语言而已。
古文一文到底,没有标点,浑然一体;拿起一本文言经典,首先要把把句子断开,把音读准。对于小孩子而言,先开始背诵,不讲解义理。经典和背诵,这是中国教育的两个秘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中国人的读书,特别强调次第,一定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有始有终,渐入佳境,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读过去,不可以躐等而学。
童蒙教育又叫小学,小学的任务主要是教识文断字,洒扫应对,然后就是背诵经典,为日后的大学阶段讲解经典打好基础。
经典首先是四书,按照朱熹的排序,四书的次序是,先大学,再论语,后孟子,终中庸。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论语》一书对中国人心灵的指引和塑造,是其他任何经典无法比拟的;读懂了孔子,读懂了论语,也就读懂了大半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七篇,其核心思想就是对孔子的“仁”学,进行充分地发挥。孟子没有见过孔子,自比孔子的私淑弟子,但真正传孔子衣钵的就是孟子。古来圣贤皆寂寞,《孟子》在文化的角落里沉默了一千年,到唐宋之后才开始升格,终成亚圣。孟子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浩然之气,这四个字,不知熏陶出多少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孔子之孙是孔伋,字子思,据传是《中庸》的作者。中就是恰到好处,尤其是处理情绪,需要恰到好处。庸就是常,恰到好处地做事,才是一个常道。而世人总是非此即彼,过或者不及。凡事按照行中庸之道,正如《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孔子的高足曾子作了《大学》。《大学》就是人生的大学问和治国的大道理。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学了大学问,明了大道理,高屋建瓴,居高临下,才是真正的长大。反过来,就是年龄一大把,还是不明事理,头脑简单。当代的大学,有大学之名,无大学之实,高级知识技能培训所,培养的多是不明大理,格局狭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四书和六经之外,还有一部《孝经》,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开宗明义章第一,气势宏大;三言两语,就点出了孝为德之本,孝为教之生,移孝作忠,以孝治天下的要道。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学完四书,就是六经。历史上先有的六经,后有的四书,但四书后来居上,四书和六经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打开中国文化殿堂的钥匙。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周易有三种版本,连山是伏羲,归藏指黄帝,只有文王的周易传世。
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画出八个符号,以此来把握宇宙万事万物的道理,“以通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乾和坤是最基本的两个卦,刚健的同时能够承顺,自强不息的同时厚德载物,生命就会平衡稳健地向前发展。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尚书》是一部记载从尧舜禹三王,到夏商周三代,那些圣君贤相的言论和事迹的经典。尚书的命运极为坎坷,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损失惨重,几毁灭殆尽。汉初拨乱反正,汉文帝搜集经书,找到山东老儒伏生,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凭着记忆把尚书重新背诵出来,记录下来,尚书才得以继续传承。
在秦始皇时代,还有很多无名的文化勇士,冒死把经书藏在墙壁里面;到了汉朝,鲁国的恭王为了扩大居所,强拆孔府,结果从墙壁中,挖出很多经书,其中就有尚书。正是依赖这些人的守护,脆弱的文明才能不绝如缕,传承未坠。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礼》记载了周公所设计一套井然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这一套社会政治制度分为六大部分,称之为六官,分别以天、地、春、夏、秋、冬来标记。
六官是政治制度的大体,后代人设立官制,基本上遵循着这个大体。二十五史里面都有职官志,从中可以领略中国人架构制度的能力。有了这个制度架构的能力,才能有效地管理广土众民的国家。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礼包括三部经典,除了《周礼》,还有《仪礼》和《礼记》。《仪礼》主要记载礼的程序和仪节,诸如冠、昏、丧、祭的程序过程。而《礼记》主要记载程序和仪节背后的人文精神,生命情怀,价值内涵。看完了三礼,才领略了中国古代何以称为礼仪之邦。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经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思无邪。广义的诗,包括歌词,谱曲,舞蹈;在雅乐的熏陶之下,人的情感就会变得含蓄典雅,孔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不是性格的软弱,而是情感的中正平和,小桥流水人家,是温柔敦厚,大江东去浪淘尽,也是温柔敦厚。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到了东周的春秋时代,礼坏乐崩,诸侯国之间往来,已经没有以前温情脉脉的礼仪了。孔子就是生在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做了忠实的记录,这就是《春秋》的创作。
所谓春秋笔法,就是这本史书,记载地非常简单,而不是记载地非常详细,但往往寥寥几个字,都内涵着一种褒贬和寓意,比如“弑”这个字,好像没有说太多的细节,但后人一看到这个字,即使不知道细节,而历史的真相,事实的性质是无法掩盖的,后世的帝王权臣害怕历史的审判,才会有所收敛,这就是“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这种秉笔直书的历史精神非常可贵,告诉后人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让谎言充斥,是寻求社会正义的第一步。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
春秋笔法,使得这本书写的太简单了,不过一万八千字,后人读不懂里面的微言大义,所以,就出现了给这些大事作注解的《春秋》三传。
以上经典的背诵一般要花十年时间,古人十年寒窗,一盏孤灯,就是与经典为伴,这叫童子功;过去的读书人,到了二十岁,已经把儒家的大经大典烙印在心,终生不会忘记。也就是说,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从眉宇之间,显现出一种超尘拔俗的高远气象了。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所谓经书,就是揭示的道理圆融中道,止于至善,永垂万世而不朽,放之四海而皆准,超越时空,历久弥新。
所谓子书,就是诸子百家,他们阐述的道理,虽然也有思想,但都没有达到圆融中道,止于至善的境界。
所以,读书的次第是先在四书五经上扎根,心中先要有一杆秤,有一把尺,然后再去浏览百家,出入诸子,就可以衡量鉴别,判断取舍,只受它的益处,而不受它的误导。心中有了大是大非,就不怕是是非非,不怕似是而非。否则,百家争鸣只会导致眼花缭乱,乱我心扉。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荀子、扬雄、王通、老子、庄子,这是比较著名的五个子。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经也通了,子也了了,就可以读历史了。为什么要读历史,因为经典的深刻之“理”,必须通过活生生的“事”才能彰显出来。司马迁一语道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历史记载就好像一台大戏,把经典中的道理淋漓尽致地表演给世人看。比如,这个“义”字参不明白,通过三国演义,就把“义”给活灵活现地演出来了。
《三字经》的第四单元,就是把上下五千年的中国通史最精炼地描述一遍。(待续)
丰子恺·贫女如花只镜知
●张之锋,山西太原人。
●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之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之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自幼受身为老师的父母影响,喜爱读书,钟情文化。
●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广泛系统涉猎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尤其对中西思想的源头性人物——孟子和柏拉图,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出版专著《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
●毕业之后,有志于在文化教育领域贡献绵薄;恰逢传统文化一阳来复,国人学习中华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同时又深感中国文化经百年式微,元气耗损,复兴之路,任重道远。
●于是发心在读书研究之外,走出书斋,走出校园,为中国文化的常识教育、大众普及、民间传播,添砖加瓦,贡献所长。
●基于此理念,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学教学的探索思考,秉持如下基本原则:坚持学术的本位,立足治学的严谨;尊重古人行之有效的教学传统,同时与时俱进,回应现实当下的社会生活问题,力求深入浅出地讲解。
●使人学到知识的同时,进而掌握文化的系统,进而获得思想的启发,最终得到境界的提升。
●在文化视野上,有体有用,有主有辅,兼容并包,学习中学的同时,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
●纠正国学教育中容易出现的教条执着,怪异玄虚,狂热煽情的倾向,培养温良敦厚,中道平和,朴实深刻的理性精神。
●希望以此发心,聚会更多的博雅多思之士,共学共勉,不求完美,尽其在己,庶几无愧所学,心愿足矣。
张之锋支持原创激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