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连载10我周公作周礼

刘云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8/5798924.html

wǒzhōugōng,zuòzhōulǐ

我周公,作周礼。

zhùliùguān,cúnzhìtǐ

著六官,存治体。

dàxiǎodài,zhùlǐjì

大小戴,注礼记。

shùshèngyán,lǐyuèbèi

述圣言,礼乐备。

yuēguófēng,yuēyǎsòng

曰国风,曰雅颂。

hàosìshī,dāngfěngyǒng

号四诗,当讽咏。

shījìwáng,chūnqiūzuò

诗既亡,春秋作。

yùbāobiǎn,biéshànè

寓褒贬,别善恶。

1.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是一位圣贤之士,他曾为国家的发展制作了《周礼》这本书。周公把《周礼》分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六个部分,详细讲述了西周最初的政治体制。

2.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西汉儒学家戴德和戴圣叔侄研究并注释了(礼记)。他们记述并阐释了圣人言论,把前代的礼仪和乐章制度也解释得相当完备。这为后人了解前代礼仪乐章制度提供了详细的记载。

3.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国风》和《雅》《颂》是《诗经》的三种文体形式。《国风》中包括的大多为周朝各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两个部分,是诸侯朝会和贵族聚会时的乐歌。《颂》是朝廷、诸侯、贵族们祭祀祖先的乐歌。因为《雅》分《大雅》和《小雅》,所以《诗经》也被称为“四诗”。这些诗歌都值得我们去咏、背诵。

4.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古代诗歌制度的消失,《诗经》渐渐走向没落,于是孔子编写了《春秋》。《春秋》虽文字简短,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书中包含了对现实政治的赞扬与批判,同时也对善恶的行为作了区分,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1.周公作周礼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去世前,把辅佐幼主周成王的任务交给了周公。周公接受任务后,一直都在想:兄长对我这样信任,把治理国家的重担交给了我,我一定不能辜负兄长的期望和嘱托,而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不可。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潜心钻研,既总结前人的经验,又结合周朝的实情,制定出了各种礼乐制度。在这些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周朝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周公制定的周礼不仅在周朝广泛应用,而且影响十分深远,历朝历代的国君都把周礼作为治理国家的典范借鉴学习。

2.儒家三礼

《周礼》是儒家三礼之一,是关于先秦官职与各种典章制度的书,相传为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旦所著。《仪礼》也是儒家三礼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分礼仪的汇编。全书共十七篇,内容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方面的基本礼节,为历代王朝制定礼制的重要依据。《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为孔子的七十二个学生和汉代学者所记。它所记录的都是战国时期及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3.孔圣人笔删《春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他一生以恢复周礼为最大志向。原来,春秋时期诸侯走向割据争霸,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礼法遭到严重的践踏。孔子认为,只有恢复周礼,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他曾带领众多弟子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因为许多诸侯都认为孔子的学说不切实际,对他们创立霸主之业没有什么帮助。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心灰意冷,除了教学外,再干点什么呢?他的一生什么著作也没有,只是给人家当老师了。尽管有《论语》这部书,但这书是他的学生们对他的言行进行的整理,不是他本人的著作。晚年孔子回到鲁国,呕心沥血动笔修改史书《春秋》。他把对人物的褒贬蕴含在历史事实之中,隐含了对现实政治的赞扬与批判。他的这种写法叫做“春秋笔法”。有人说:“孔子编《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1.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周代的礼制。

2.历史上没有一种单纯依靠法律和道德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大力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

3.人人遵守规则,才能有良好的秩序。等公交车排队、窗口办理事务排队、人行横道不乱闯红灯、……这些都是一个地区公民们道德意识的体现,但有些时候,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想让公民道德观念提高,不光体现在说教,也要配合法制来规范,比如斑马线不避让行人的车辆会被拍照罚款、对随地吐痰者处罚等。

4.大到国家,小到集体,都需要有规章制度制约,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今早遇到一妈妈送孩子上学到门口,没听清妈妈说了什么,只听见孩子说“等晚上回家打你……”妈妈笑呵呵跟孩子说着再见,当时我心里就抽搐了一下,孩子的“孝顺”也应该从幼年开始立了“规矩”才好,久而久之才能形成习惯。

5.孔子编《春秋》寓褒贬别善恶,乱臣贼子惧。古往今来,假以机会,世人总会希望“流芳百世”而不愿担一个千古骂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名言警句,孩子们从幼年时期就朗朗上口,可是,能践行者慎微。

6.身边一虔诚学佛又吃素的居士,有人对他说,“学佛怎么这么严,连韭菜都不让你吃”,他并不作答,与我交谈中,他感慨:所有佛制定的戒律,最终都是像高速的护栏一样,并不是为了制约谁,只是在保护大家而已。《梵网经》指出: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所以学佛人就应该不要吃肉。佛乃福慧具足的大觉者,非是大乘佛教信徒很难理解,但戒律执行成习惯之后,受益之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如周公作周礼的真正意义并非那套具体的制度设计,恰恰是那制度设计背后隐而不显的正义、正当、适宜性原则。

7.如今兴起儒学热,但是没有相关条例来配合实施,还是只停留于个别人对于儒学的兴趣层面。比如十年前,一波自认为学习《弟子规》受益的人四处做公益演讲,免费赠阅书籍,于是有教育者试图将其带入自己课堂,但是由于相关教育部门并未出台倡议性文件,于是有些教师面临碰壁,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后,人们对于儒学的追捧便重新上升了新的高度。

8.孔子一生,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礼乐,使人心向善,天下自然太平。其实按照现在的理解,如果人人都守法,一样可以天下太平啊?那为什么孔子还是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礼乐,进而使人心向善而天下太平呢?孔子《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换言之,非“善”无以继之,非“性”无以成之!此性即是明心见性的性体也。由此可知,孔子推行礼乐,使人心向善,其实也是期望人人见性,期望人人得道啊!其用心何等之高,其用意何等之远!

《三字经》连载09——四书熟孝经通

《三字经》连载08——论语者二十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