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和它的历史功绩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是封建统治者借以宣扬统治地位天授人权的合法性,和普通百姓必须遵从实行的主导思想。古人不管士大夫阶层还是贩夫走卒山野农夫的政治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日常行为规范都受到儒家文化的约束。这种约束来自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而变成一种自觉。
儒家经典十三经
儒家经典的集大成是宋人完成的总集被称为《十三经》,具体指的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清代有个叫阮元的主持刊刻了《十三经注疏》,被后来者推崇为最为标准的文本,而受到儒生们称赞。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的名称具说是宋人的贡献,这些形成于先秦时期的经典,曾经孔老夫子的增删和修正,孔老夫子把自家的思想认知融入其中,自西汉以来,经过儒生们努力,终于被统治者认可,于是就成为经典而被宣传到普天之下。四书具体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具体指的《诗经》《尙书》《周易》《仪礼》《春秋》。汉以后逐渐改仪礼为《礼记》,改春秋为《左传》。
儒家经典
四书的名称具称是宋人开启的,儒家经典的四书《大学》排列四书之首,大学原意是指王公贵族的子弟学校。大,指成年人,据说,贵族子弟八岁进学,那叫小学,十五岁以后入大学,主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圣人,如何治理国家,也就是说如何成为一个开明的统治者,按照儒家的王道治理天下。
大学的核心教授内容为:"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完成从一个大学生到一个优等的统治者必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八条目,主要强调自身的素养和思想品德。
儒家经典之《中庸》
大学是统治者的人材储备库《中庸》就是统治者的行为准则,具传《中庸》为孔子后人所作,老百说那叫一脉相承。《中庸》以中庸和诚为核心的基本思想。其中还提出了其体与学习相关的理论体系,"遵德性,道问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中庸》说穿了是统治者的方法论,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岁月,塑造了中国官场和老百姓的性格养成。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铺路垫脚石。
吕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