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与传承周礼

从小学开始,或者说从懂事起,经常听到人类是由猴子、猩猩、猿人,山顶洞人进化而来,对此观点,我一直持有异议。

我相信进化论,但不认同人类是由其他动物直接进化而来,

但是人类是从哪来的,我也不知道,只是来源更倾向于外太空。

存在数亿年的恐龙都无法进化成高级动物,更别说只存在十几万年的人类。

如果真是猿人进化而来,那么势必会出现不同进化层级的物种,

如:趋于猩猩与山顶洞人之间的智人,山顶洞人与现代人类之间的野人。目前为止,在中国文字中并未记载大量野人,只有在《山海经》中做过简单的传说描述。

我们就经常听到中华文明有上下五千年;以西方媒体的尿性,一直在否认我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只承认商周起源。

因截止目前,尚未有足够的文字记录夏朝的历史,不过如果以商朝甲骨文反推的话,

足以证明在夏朝已经存在文字。只不过考古尚未发现,原因有多重,一是时间过于久远,二是核心的中原大地经历多次洪灾等浩劫,

历史遗迹要么早就埋于地下,要么已被洪水冲刷N次。

如今我们说的炎黄子孙,黄帝距今有余年,如果算是三皇,伏羲、神农等,中华文明已超过年,这也是为啥我们一直以这个自居。

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神农尝百草、结绳记事,仓颉造字,杜康造酒,一个一个虽带有神话色彩,但却从未出现过断层,故而能流传至今。

一直觉得把中国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是对中华文明的歪解,这五种社会形态只是马克思针对欧洲社会进行的分类,他从来没说过也适用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但是国内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却一厢情愿的,把这套东西全部照搬过来,削足适履,邯郸学步了一番,可笑至极。

这背后反映的是,从年以来,由于历史的屈辱,让部分学者对中华文明进行怀疑,反而以西方的思想、文化、历史,来套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典型的套用主义

为什么我们要会推翻并虚无化本民族的历史呢,它背后反映的是西方中心主义。而西方中心主义的实质,站在西方的文化和历史视角与标

准,看待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切,这就是殖民史学思想。

在新中国成立前,新文化运动后,好多中国文人以第一人称思考西方文明,以第二人称思考华夏文明。

到八九十年代,情况更糟糕,公知们的崛起,在打量和思考本民族的文化,开始换成了第三人称,文化出现了彻底的断裂。

至此,殖民地学术体系的大厦竣工封顶。

正如历史学家黄现璠一书所言,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把夏商周三代称之为奴隶社会,这种观点和结论,无耻至极。

不知道那些学者们,到底有没有看过四书五经,哪怕是通读过一遍也行。

如果能通读过一遍先秦典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

把夏商周三代和奴隶社会四字联系起来。在儒家的思想中,三代是中国社会第二美好的时候。第一美好的时候,则是三代之前的三皇时期。

而我们的当代历史研究,则认为三皇时期,是比奴隶社会更差劲的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的定义是什么,它是指以奴隶劳动为生产主体的社会形态。按照这个标准来说,中国社会,从未出现奴隶社会。因为中

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自耕农劳动为生产主体的社会形态。

而且,中国的自耕农为劳动者主体的社会,从伏羲开始起,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以血统宗族为基础建立国家,二是在生产劳动上,

以国有制和公有制为基石,建立社会伦理和生产关系。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家庭。

也就是说,孔子所怀念的那个曾经的美好社会,在《礼记》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并不是孔子所发明的,而是古代自古以来就有的,它的存在时期,长达几千年。

从三皇五帝到夏朝建立,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大禹末期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定下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一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定天下为九州。

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彻底的由以往的部落联盟制转向国家制,这一伟大变革不仅可以让百姓团结一心,便于管理,同时也能依据此统计治下人口数量。

部分学者用屁股思维,将夏朝的建立定为奴隶制社会的开启,简直是扯淡。夏朝的建立应该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向男性氏族社会的一个过渡,更是家天下传承的开始。

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

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在三皇五帝时期,虽彼此都有血缘关系,但却很少以姓氏进行名称的传承,多以出生地进行氏称,如黄帝轩辕氏,其子少昊名金天氏,孙子帝喾高辛氏。

现如今女权崛起,大量倡议子女随母姓,虽说也是社会进步宽容的一种体现,但不得不承认确实一种对传承数千年的公序良俗进行违背。

破坏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华是礼仪之邦,重礼仪,几千年来,家族的繁衍,文化的延续,一直尊循着严格的道德礼仪规范,从而保证了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在七大姑,八大姨等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始终尊循着一条不败的父系氏族的姓氏主线。如果随母姓变成一种潮流,可以设想:爷爷姓张、爸爸姓王、自己姓李、儿子姓刘、孙子姓陈……关键在于血缘关系乱套了,社会伦理和子孙之间的亲疏远近也乱了。根在哪呢?祖宗是谁呢?无法追踪。

回到社会形态问题上,我们觉得可以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分别改为,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制社会,氏族分封制社会、乡绅地主制社会。

在夏朝建立前,以部落联盟制为主,夏朝建立到周天子进行诸侯国分封,这一时期为各大氏族分封制形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制后,以佃农、雇农,农奴为生产主体的社会形态。

在早期,人们都认为天圆地方,天代表至高无上,头顶的天,脚下的地。以此囊括所有,

所有一切都是上天赐予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创造的。地上需要有人来管理,所以天就委托一个人来管理,这个人就叫做“天子”。

故在电视剧中,圣旨第一句几乎都是“奉天承运”。天子也称王,上面一个一,下面一个土,视为王。

天子只是一个人,他一个人不可能管得了整个天下,所以他又把领土分给了自己的兄弟手足,有功之臣等。

他们各自分到一部分地以后,就在彼此的边界处挖一条沟,并在沟的两侧划定界碑,这就叫做“封”;划定界线以后,就要建立一个

国家,这个叫做“建”。这也被称为“封国土、建诸侯”,简称“封建”。因而在周朝,只有一个周天子,却有很多诸侯国,天子称王,诸侯称公。

虽都为诸侯国,但也有五个等级之分,公爵、侯爵、伯爵、子、男五等。

后期周朝势微,其他诸侯国崛起,尤其是在礼乐崩坏之后,各诸侯国都自封为王。

在商朝时期,未形成整套的礼仪制度,进入周朝后,由于周武王去世,其子年幼,由周公辅助,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他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征殷商,并制作礼乐。

周朝建立之后,周公成为托孤大臣,辅政周成王,并继续贯彻武王在位时期的分封建国政策,促使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他。

周公旦建立《礼乐》制,主要内容包含王位由谁继承、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衣服、坐什么样的马车等。

具体的各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有相应的礼仪制度,不可僭越。

乐则规定,什么级别的人用什么乐器,唱什么歌曲。

如今全国各地的不同习俗、风俗等,多多少少有些周礼的影子,如办喜宴时,酒席座次。

行周公礼,也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

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汉族文化史之宝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