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谁造出来的有什么象征意义一口气搞懂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6348345644670536&wfr=spider&for=pc

镜子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每个人都有无数次照镜子的经历。一般情况下,照镜子是为了使自己衣冠整洁,所以常照镜子的人也被人称为臭美。其实不止是现代人,古人对镜子也是喜爱非常,但古人照镜子可不像现代人这样只是为了正正衣冠,看看自己发型乱不乱,他们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   古籍文献中,关于镜子的记载多不胜数,历史文献,诗词歌赋,无不对镜子有着别样的喜爱。比如在《墨子·非攻·中》里这样写: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这绝不单单是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样子那么简单。他意思是君子不用水作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以水为镜,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凶。《墨子》是墨家经典,相传是墨子本人,也就是墨翟和众弟子所作。但原本多有佚亡,原本71篇收录在《汉书·艺文志》里,到清朝修《四库全书》时仅剩下53篇,佚亡的篇数包括“明鬼”上和中篇,仅剩下篇。“非乐”仅剩中和下篇,上篇佚亡,有的篇章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考证出来。

先秦时期,屈原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这样写:   今脩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   他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说今天认真打扮照照镜子啊,以后有祸还可以躲开。我们看这些记载就会疑惑,为什么照照镜子,以后有祸就可以躲开?所以古人写镜和照镜跟我们现代所理解的是不一样的。那么,谁是第一个造镜人?镜子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是什么?镜子在古代的铸造工艺又是怎么样的呢?

 一、关于初造人   首先我们得知道古代的镜子原料是什么,我国古代都是铜镜,那造镜子就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用铜。而我国古代的冶铜史开始得很早,而造镜最早也可以追到黄帝时代,但关于谁是第一个造镜人,记载中却有不少,而且还都不相同。这些记载里,属黄帝的呼声最高。   明朝天启二年进士陈仁锡在自己的类书《潜确类书》中记载:   昔黄帝氏液金以作神物,于是为鉴。凡十有五,采阴阳之精,以取乾坤五五之数,故能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通,其意以防魑魅,以整疾病。    他这里说当年黄帝化铜作镜,然后后面就开始说这镜子有多厉害,防魑魅魍魉,还能治病。其实我们看这些记载会疑惑,不就是造出了镜子吗?为什么要跟什么鬼神扯上关系?这主要跟镜子所代表的意义有关系,这个我们后面会论证。当然了,古人在写谁是第一个造镜子的人时,总要跟神鬼联系在一起,比如另一本《轩辕内传》里是这样写的:   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   这里说第一个造镜子也是黄帝,而且更加的神奇,说他见过王母娘娘。当然了,《轩辕内传》中记载的并不可信。可是如果我们向深处想的话,这里面有着让人沉迷的联想,古代动不动就说王母娘娘,这个王母娘娘究竟有没有?如果有,那是谁?不过我们今天题不在这里,所以略过不提。

魏晋南北朝时,南朝祖冲之在《述异记》中写的是黄帝后人造镜:   轩辕氏铸镜於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另一位明朝人陈耀文编撰的《天中记》中记载:   舜臣尹寿铸镜。   《天中记》是收录在《明史·艺文志》中的类书,这本类书在明朝比较有名,但所有的记载都比较混乱,而且多不考证出处,所以根本不能当成史料来看。其实我们如果仔细思考的就会发现,这些记载其实都不是正规的史料,而在正规史料中我们找不到关于谁是第一个造镜子的人。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远古时,镜子根本不是某个特定的人造出来的,而是某些工匠在冶铜时偶然出现的,然后又经过了一代代的完善,这才出现了后面的铜镜。把制造人归于黄帝是人们的一处寄托和假想,并没有史实根据。   但第一个无意间造出镜子的人不会想到,镜子对后世竟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镜子的象征意义。

二、关于象征意义   东汉年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录镜字时是这样说的:   镜,景也。   而在古代时,镜子不止是能照出景色和人像,同时还代表着能照出世间万物,包括人心。这有着一定的哲学味道,古人觉得,人照镜子时,其实就是在审视自己的内心,一个君子当在照镜子时自省。所以,镜子在古代代表着自省、自爱、自强等等含义。   《孔子家语》中是这样说的:   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   我们看这里,这是在说一面镜子吗?这是在说历史,在说过去和现在。这也是镜在古代为什么叫做“鉴”。古字中是一个人跪在器皿前自鉴自容,引申意思则是鉴定自己内心,也就是审视自己的内心。   三国魏时张揖编撰的《广雅》中是这样说的:   鉴,谓之镜。   明白了这个鉴字就是代表的镜后,一些古籍文献中所写的意思我们也就恍然大悟了,比如《庄子·德充符》中有这样的记载: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我们看这样的记载,明着说镜,但其实又引申出了别的意思。所以古代那些学者大儒,要么用镜要么用鉴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理由,还有对世界的看法,并且一直向下流传。

镜子因为能照出景像,被人们引申出了无尽的含义,古代帝王也多喜欢用以自省,后晋刘昫在断代史书《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魏徵传》中说魏征去世,李世民非常悲痛,于是说了一段被后世广为所知的话,原文是这样的: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李世民这段话说明白了镜子在古代的象征意义,古人对镜子寄予了厚望,对内用于自省,对外用以自强。对古用以学习,对今用以致用。所以,镜子在古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那么,如此重要的东西,在古代的铸造工艺是怎么样的呢?

 三、关于铸造工艺   早在周朝时,造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也就是合金技术已经很成熟。成熟到什么程度呢?《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玉人》中记载了铸造各种铜器的合金用料配比,原文是这样的: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种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啥意思呢?就是说合金有六种比例:把合金分为六等分而锡占六分之一,叫做钟鼎之齐;把合金分为五等分而锡占五分之一,叫做斧斤之齐;把合金分为四等分而锡占四分之一,叫做戈戟之齐;把合金分为三等分而锡占三分之一,叫做大刃之齐;把合金分为五等分而锡占五分之二,叫做削杀矢之齐;铜锡各占一半,叫做鉴燧之齐。   而最后这个铜锡各占一半,叫做鉴燧之齐是就是说铜和锡各占一半,就能造出镜子。这里的鉴说的是照人的镜子,而燧说的是取火的镜子。另外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点是,这里说的合金原料就只是铜和锡。   到了唐朝时,造镜技术进入了一个巅峰期,除了原有技术外,又融合了当时波斯和印度的技术,使镜子的作用再一次改变,甚至一跃成为收藏的宝贝。

宋代李昉﹑扈蒙等人共同编撰的《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一·器玩三·李守泰》中记载了一件唐朝天宝年间的事:唐天宝三载五月十五日,扬州进水心镜一面。纵横九寸,青莹耀日。背有盘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玄宗览而异之。   我们看这里是记载在器玩里的,说明当时的好镜子已经成为了收藏品,跟最开始造出来的镜子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唐朝宫中的镜子也开始使用白银和铜铸造,所以价格非常昂贵。到了明朝时,宋应星简单总结了造镜法,我们这里只引用一下他的介绍。记录在《天工开物·冶铸第九·镜》中:   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不用倭铅。开面反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   啥意思是呢?说铸镜的模具用草木灰和沙子做成,而做镜子则用铜和锡,不掺锌。镜子面反光是因为里面掺了水银,并不是铜本身会反光。

到了清朝后,玻璃镜子逐渐流入,开始取代铜镜,而铜镜也慢慢的淡出了历史舞台。镜子从我国远古人类开始冶铜时就已经产生,第一个铸造人已经无法考证,笔者更愿意相信是一代代工匠共同的发现和改进。在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流程,唐朝时完全成熟,并且开始铸造一些用以收藏的宝镜。唐朝以后又逐渐衰落,清朝被玻璃镜子慢慢取代,到了现代,铜镜已经彻底退出了镜子行列。   因为其本身可以造出景像的原理,铜镜被古人赋予了很多别的意义。这么一件老古的手工艺生活用品,到了现在却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似乎是一种悲哀。但仔细想想的话,这也是正常现象,铜镜背负着使命而来,当完成使命后,自然会被更加先进的玻璃所取代。铜镜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镜子的作用也并不会消失,我们照镜子时,又岂是简单的“臭美”?照见自己相貌的同时,正衣冠、治内心、自爱、自省,则才能自强不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