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訖、諺、訝”。在现代汉语中,三个字分别简化为“讫、谚、讶”。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訖(讫)。读q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讫,止也。从言,乞声。”形声字。本义是停止;终止。徐锴《说文系传》:“言所止也。”即他认为“讫”的本义应为“言辞终止”,引申为停止、终止义。《周礼·祭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郑玄注:“讫,犹止也。”《汉书·谷永传》:“灾异讫息。”颜师古注:“讫,止也。”灾祸和异象就会止息。
也指完毕;终尽;完结。《字汇·言部》:“讫,尽也。”《抱朴子·外篇·知止》:“狡兔讫则知猎犬之不用,高鸟尽则觉良弓之将弃。”狡兔终尽时,要知道猎犬将会失去作用;高空中的飞鸟终尽时,要察觉良弓将要被放弃。现代汉语也有这个用法,鲁迅《书信·致李小峰(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一日)》:“现已第四期编讫,后不再编。”第四期编完了,以后不再编了。
现代汉语讫字最常见的用途常用于会计用语,比如“现金收讫”,意思就是如数收到相关的款项,是收的现金而不是银行存款或者其他货币资金,是一种收付证明,这里的讫,是“完结”的意思。同样用法的还有“现金付讫、银行收讫、银行付讫”等。
(会计用章:现金收讫)
本义之外,讫还有其他用法,如:
(1)穷尽;达到极限。《书·禹贡》:“讫于四海。”孔传:“禹功尽加于四海。”即大禹的功业达到了极限,穷尽了所有人居住的地方。
(大禹像)
(2)用作副词,有两种用法:其一,尽;都。《书·秦誓》:“民讫自若,是多盘。”人都是贪图安逸,责难他人并不困难,但是要做到让自己受责备还能够从善如流,这就困难了;其二、终究。杨树达《词诠》卷四:“讫,终也。竟也。”《后汉书·伏湛传》:“自行束修,讫无毁玷。”(伏湛)自我约束修养,学问人品终究没有毁缺。
(3)通“迄”,用作介词。到;至。如起讫。《集韵·迄韵》:“迄,《尔雅》:‘至也。’或作讫。”杨树达《词诠》卷四:“讫,时间介词,至也。”白居易《与元九书》:“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自武德年到元和年间。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就出自这篇书信。
(白居易像)
讫的小篆写法如图:
(讫的小篆写法)
看小篆字形,就会明白,“讫”的异体字为什么有“(言+气)”这种写法了。它本来就是“从言,气声”。
2、諺(谚)。读yà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谚,传言也。从言,彦声。”形声字,本义是世俗流传的古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传言者,古语也。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而宋人作注,乃以俗论当之。”王筠《说文句读》于“传言”后补“谓传世常言也。”现在多指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这些话常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周朝的谚语说:“百姓没有罪,怀藏玉璧就有了罪。”这里的璧,既指宝物,也指其他有价值的才能或资源。《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稍东折,遇方石中横,谚号棺材石。”这里的“谚”,一般释作“俗称”,也是用的谚的本义。
(璧)
此外,谚还有其他用法:
(1)通“喭”。粗俗。《书·无逸》:“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便安逸起来,便粗俗下来,时间久了,行为十分荒诞。
(2)通“唁”。慰问死者家属。《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谚,就是质直的话。丧亲的人说话不应修饰,所以吊慰丧家的话也叫谚。
谚的小篆写法如图:
(谚的小篆写法)
3、訝(讶)。读yà。《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讶,相迎也。从言,牙声。《周礼》曰:‘诸侯有卿讶发。’讶,或从辵。”形声字。本义是迎接。这里的《周礼》指《秋官·掌讶》,今本无“发”。(宾客)是诸侯就由卿来迎接。
(迎接)
本义之下,现代汉语多写作“迓”,《文选·张衡思玄赋》:“戒庶僚以夙会兮,佥供职而并讶。”李善引旧注:“讶,迎也。”
本义之外,“讶”还有其他用法:
(1)惊奇;诧异。《广韵·褥韵》:“讶,嗟讶。”《集韵·祃韵》:“讶,疑也。”这也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用法。惊讶。《世说新语·赏誉》:“既至,天锡见其风神清令,言话如流,陈说古今,无不贯悉。又谙人物氏族,中来(表)皆有证据。天锡讶服。”到那里后,(张)天锡看见王僧弥风度高雅秀美,言谈敏捷,说古道今,无不通晓,又熟悉各方人士宗族和亲戚关系,都有真凭实据,张天锡十分惊诧、叹服。
(惊讶的男人)
(2)称誉。《吕氏春秋·必己》:“若夫道德是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至于达到了真道,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称誉,也没有侮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一起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
讶的小篆写法如图:
(讶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