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博物馆云上展览系列三十六汉m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index.html

如今,博物馆馆藏陶瓷珍品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巩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汉代陶楼系年巩义市出土,通高:39.5,宽:17.5,长:49厘米。为随葬明器。此陶楼制作形象逼真,从其整体看是模拟当时社会生活中楼房建筑实体烧制的一件模型,属古建筑中的精品。

汉代人崇尚“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奉行厚葬,将日常生活用物做成陶制模型,葬入墓中,以慰归天的亡灵,有陶楼、陶仓、陶井、陶灶、家畜、家禽、家奴等,同时这些也都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此陶楼由上下两段制成,共三层,下段为两层,上段为一层,系重檐庑殿顶建筑,又称重檐四阿式建筑,三层均由“T”形柱支撑。第一层坐于基坐上,该层设廊无门窗。第二层一侧有“人”字形楼梯可循阶进入二层或上层,二层檐外较窄可穿行,正面墙壁开五个窗洞。第三层楼顶四阿式,前后洞开五扇窗子,一侧辟门窗,一侧开窗,应为眺望楼,门周围压印五个“半两”钱纹痕。泥质灰陶。

庑(wǔ)殿顶,是中国较早的古典屋顶形式之一,早在《周礼》中就有“重屋四阿”的记载,庑殿顶的特征:把屋顶做成前、后、左、右四面大坡,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雨水可以从四面流淌,又称为四阿式或四注式顶。其四面坡相交成四条斜屋脊,加上屋顶的横向正脊一共有五条脊,又称五脊殿,被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古建筑风格的屋顶。庑殿又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此陶楼系重檐庑殿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建筑中,庑殿是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多为王侯将相府邸采用。

大约在八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建造居所的实践。由搭窝棚到筑高台,夯土架木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及至秦汉,以穿逗井架、斗拱抬梁为要素的木构建筑体系基本成型,屋面装饰艺术亦趋于成熟。“秦砖汉瓦”里,承载着前所未有的辉煌。以木构为主、土木结合的各类楼阁式建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普及,是汉代在建筑史上的最大成就,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西汉末年,豪强地主急剧发展,逐渐出现了坞堡式的庄园住宅,这种住宅四周围有墙,正中有门房、门楼,院内是四合院式。有正房、厨房、仓库、厕所和猪圈等组成。汉代楼宇建筑大体分为庭院式、楼阁式、干栏式三大类。经由汉代定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汉代陶楼主要用于粮食储备,是汉代粮仓的生动写照。汉代国家富足,建立起了相当完善的粮食储备机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书中对仓的解释是收纳谷物的地方。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储量设施就比较完善,到了汉代出现了设计更加合理的粮仓。通过汉墓中出土的陶制模型,我们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粮仓的样式,汉代经济稳定,社会发展繁荣,国家粮食储备十分充足,仓楼就是汉代经济繁荣时期的产物。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描述到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国家的粮仓储备十分充足,粮仓里的粮食都堆满了,以至于有的暴露在外渐渐腐烂。在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被视为天下之大命,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早在夏朝,仓储制度就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朝廷通过它来赈济灾民,调控物价以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汉代对于建仓储粮尤为重视。汉高祖七年,即公元前年,在新都城长安开始营建之时,国家粮仓就被列入规划之中,汉代既有多处中央直接管辖的大粮仓,各郡县和军队中也都建有粮仓。汉武帝统治期间,充足的粮草为国家的征战及开阔疆域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粮食储备就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陶楼门上压印着“半两”钱纹,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量为半两。“半两”二字刻在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钱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就是流通交易的工具,不过在古时候钱的用途有很多种。他们认为钱是一种很神圣的东西,可以祛邪避灾,把钱的图案印在器物上以祈求平安、富贵和吉祥。古代达官贵人衣服上常佩戴一些钱形饰品,被称为佩钱,它不是真正流通的货币,而是类似于护身符之类的东西,表达人们祈求逢凶化吉的心里愿望。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古人在房屋建筑方面经常用到上梁钱,上梁是建筑施工中很重要的工序,用上梁钱来祛邪避灾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起到镇宅的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然重量逐渐减轻,但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公元前)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公元前)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从商代开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手工业的兴起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生活的追求,陶器的使用路子更广阔了。除生活用器外,建筑用陶也应运而生,如陶板瓦、陶排水管、陶方砖和陶井圈等相继出现。陶器制造远远超过器皿的范围。甚至还另立门户,自成一系,专门烧制随葬明器。建筑明器,出现于东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西汉时用于丧葬的鼎、壶、盘、匜等仿铜陶礼器也继续使用,但仓、灶、井、猪圈等模型明器急剧增加。到东汉时期,旧式陶随葬礼器显著减少,东汉中期以后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明器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模型大量出现。地下丧葬制度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人间的变化,使人们感到一个新的时代特征经济基础的形成。

明器,即冥器,为“神明”之路,是人类信仰的产物。因为古人相信死去的人灵魂不会消失,死后必将在另一个世界重新生活,因而把生前用过或喜欢用的东西照样仿制出来埋在墓葬里,这些随葬品即为明器。用作明器的质料很多,石头的,木头的,金属的都有,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代墓葬中都有明器随葬。从商代开始才出现了专门按照人生前所用实物仿制明器的作坊。从考古发现证明,随葬明器中以陶器数量最大,有人俑、伎乐、宝屋、楼阁、井灶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明器,埋在地下的古墓葬中,才得以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它们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研究各历史时期的礼仪制度,习俗尤其对研究汉代建筑规模、汉代习俗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审核:白相国撰稿:赵晓红编辑:贾继艳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