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国际视野的,从看待齐鲁两国变化方向

治疗白癜风著名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

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二十四章。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孔子站在国际视野发表自己的仁道思想。

春秋时代,诸侯国齐鲁两国是相邻的国家,鲁国是孔夫子的家乡。孔子说,齐国一变,就可以变成像鲁国一样。鲁国一变,至于先王之道。孔子说这个话希望齐鲁两国乃至诸侯各国都能回归王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的理想是天下都需要回归到道上来。鲁国比齐国要好,鲁国只需要一变就能够至于道,齐国它需要两变,先变到鲁,再到道。

当年的孔子非常希望将鲁国转变成一个符合周礼的国家,然后带动齐国、带动其它诸侯国都能恢复周公之治,这样的一种政治理想非常好。孔子因此说出一变一变的道理,鲁国恢复礼制,鲁国比齐国要强,鲁国是周公之后的封国,周公好礼,鲁国人都好礼,孔子、孟子都出生在这个地方,毕竟这是礼义之邦。推行礼制,先从鲁国开始。

?

孔夫子发出这种感言更多在勉励鲁国去革新,去恢复原来的道统。齐国急功好利,还不能行仁政。根据《史记》记载,最初的时候,太公到了齐国,五个月就能够向周公汇报政绩了,他们治国很有方。伯禽到了鲁国,伯禽是周公之子,三年之后才报政绩,比较缓慢。周公就知道齐国注重功效。齐国一定要强过鲁国,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强大过鲁国。发展得快,灭亡得快,果不其然。后来,齐国逐渐演变,行霸道,鲁行王道,所以鲁国在春秋列国里面算讲礼的国家,齐国讲究功利。

孔子的时候还是这样的状况。东周末年的春秋时代,鲁国也违背周礼了。鲁国的三家大夫把持了朝政。鲁国国君没有任何权利,听命于三家,这不符合礼制,君不君、臣不臣,处于无道的状态。孔子希望当时的诸侯列国都能回归于道,所以他周游列国,带着这样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回归到像周朝初年的周公时代。

怎么恢复周公之道?必须要国人先恢复仁道,这就是《大学》里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时,天下大乱,复礼,必须治家。家,就大夫之家,每个家,每个大夫之家都懂得礼。家要齐,首先要修身,每一个国人都需要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至于道的关键。

?

这一章,孔子提出“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指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比较早,而且实行了管仲的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齐国鲁国实现大转变,回归礼制、回归王道。作为周朝封姜太公的领地。因为姜子牙是道家人物,所以齐国虽然是周朝的诸侯国,但风俗可能近于道家。

齐风尚简,可窥一斑。齐国还有个稷下学派,以黄老学说影响最大,《管子》这部著作属于道家的典籍。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就是武王的弟弟,所以直接继承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周礼尽在鲁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在《论语》里说,管仲之器小哉。就是讲管仲推行霸道之政,未有行周朝之道。鲁国却不一样,基本沿袭继承了周朝的一切思想制度,完全是走的周朝的路子。所以,鲁国要是变革的话,就很容易回到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就是仁政,基础就是儒家君子之道。同样的,以治国而言,国家的变革也要基于仁政,实行仁政不仅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但从诸侯国的现实层面而言,实行变革也不容易。

?

并不是缺少一个贤明的君主那样简单而是当时的经济基础已经固定不可摇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朝灭掉商纣王以后,实行分封制,把姜太公封地于齐国,把周公旦封地于鲁国。就拿鲁国来说,他还会继续分封有功劳的大臣。比如从政的大夫以及以上的都会有封地。这样的一种分封制直接导致了私人领地,私人经济,私人势力的崛起,比如到了周朝后期,各个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直接做大,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同样在诸侯国内部,比如鲁国培养了三桓的势力,导致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分封制,这也是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征战不休的最基本也最直接的原因。

显然,孔子寄希望于制度层面的变革的希望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这也是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君子之道无人问津的最根本的原因。

可惜,由于历史的限制,孔子是不可能看到这一点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正人心,当个传道的老师。制度层面是不欢迎他,他也无法参与的,因为这会触动甚至颠覆很多人的利益。

?

所以,孔子即使言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也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即使孔子看不到根源,但他的正人心的行为依然是伟大的。正如后人所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所坚守的学说理想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

世间的一切都可变,不变的就是道,以儒学义理而言就是仁道。人性本善,回归人之本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在儒学被歪曲甚至污蔑的历史之下,正本清源更是重中之重。恢复儒学义理的洁净精微。喜欢儒学的人本就是一件大功德。

?太哥儿

您的鼓励是我前行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