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你咋才来呢?隔壁你姜大爷两年半以前就回来了。伯禽:我在改变当地的风俗和礼仪,寻常百姓父母死后要服丧三年,所以到这时候才来报告。周公:唉!鲁国后世子孙要作为臣子侍奉齐国了!鲁国政治不简约不平易,百姓就不会亲近;齐国政治平易近民,百姓必然归附。一、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墨守成规春秋时代,对大多数诸侯国来说,周礼早已成为一段模糊的历史陈迹了,只剩下鲁人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它,当作一种重大的学问去讲求它,旧的传统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鲁国步履蹒跚透不过气来,使鲁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公元前年,晋韩宣子来聘,看到鲁太史所藏典籍,说:“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生活在鲁这种儒生遍地、周礼完备的社会土壤中,人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周礼的烙印。以维护宗法制为特征的儒家学说就是适应鲁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状况发展起来的。苟安的地理环境和周礼思想的顽固统治,使一切新的思想,一经产生便难于发展,或遭扼杀。孔子在政治上的最终失败,除了其思想不尽合时宜外,恐怕也和鲁国社会容不得他的变革思想有关。在鲁国,稍有一点革新思想的人,当他刚刚试图进行改变社会的实践时,便往往遭到被迫出走的厄运,面对鲁国积弱积贫的社会现实,孔子尽管深深地眷恋着这样的母国,希望能与弟子们一起振兴鲁国,但终不免要因政治而周游列国。孔子像二、初税亩:向私田收税的土地改革(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鲁国以鲁南山地为中坚,兼跨鲁西平原,洙水、泗水横贯其境,西北临汶水,土地平坦而肥沃。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在以农立国的周人看来无疑是天赐良顷。但是条件丰厚也往往容易滋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依赖思想。(二)增加税收的土改“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鲁国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但西河学派子夏弟子谷梁赤对初税亩评价时认为,初税亩的实施是违背古法的“非正”行为。在实行初税亩之前,鲁国施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实行初税亩后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鲁国能做的改革也仅仅是对井田制中的私田征收税赋,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三、陪臣执国命:始终掌握政权的贵族阶级(一)用人方面要保障贵族的利益从鲁僖公到鲁哀公的一百九十三年间,鲁执政者共十一人,其中叔孙氏、孟孙氏、季孙氏“三桓”就占去了九人。而且“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在鲁国表现得最为突出。国政被“三桓”把持,而“三桓”又无力控制其家臣。政权机制的不和谐使鲁国难有大的发展,更谈不上进行重大改革。在用人问题上,周公为鲁国制定了“亲亲上(尚)恩”(《吕氏春秋·长见》),“尊尊而亲亲”(《汉书·地理志》)的政策。鲁国执政者多为姬姓贵族(如著名的“三桓”),就是上述政策的具体体现。贵族执政自然要延续上一个执政者的相关政策,因为大家都是贵族,维护贵族的利益要高于国家强盛、民众富裕这样的原则。(二)士族阶级转而向内反求诸己。曾子时代,士人为了追求入仕的机会,不惜胁肩谄笑、阿谀权贵,偷合苟容、迷乱狂生之辈不在少数,针对士的逐渐庸俗化,曾子提出“士不可不弘毅”以期重新定义士的角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曾子认为,士人与其他阶级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有文化知识,而且有高尚的思想品格和独立人格。因此,他们的精神文化和独立人格,使他们足以傲视万乘之君。从继承孔子“以道自任”的基础上,曾子认为士人不仅要用所掌握的知识道义规范自身,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应具有改造社会、造福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而其后子思“恒称其君之恶”、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皆承此而来。这种救时济世的高尚情怀,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抱负感、使命感,凸显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特色。四、洙泗学派: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的“孝”孔子逝世后曾参严格恪守周礼的规范,发展了孔子注重内省体察的方面,他相信只要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程序去做,就能达到“内圣外王”的目的。于是洙、泗之间形成了以曾参为代表,道德上极度重视“反求诸己”、政治上主张“以孝治天下”的孔门又一派别——洙泗学派。鲁国自立国到战国末年灭亡,始终维持着周代的宗法体制,政权牢牢掌握在几家同姓贵族手中。由于贵族阶级统治着鲁国,居于鲁国的洙、泗之间的士人曾参必然要向统治阶级靠拢,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以曾参为代表的洙泗学派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极大的发展了“孝”的核心观念。洙泗学派从大力提倡孝的人生观、孝的伦理观、孝的政治观入手,力图巩固日渐松弛的宗法关系。偏重于伦理情感,强调以个人为本位,以家庭为范围的内心修养。(一)孔子“孝”治思想的传人为什么是曾子?子张,为人喜好高谈阔论,刻意追求“容止”、“威仪”、“容貌辞色”、外在的名声等表面功夫,而缺少内在心性的涵养:子游,好从宏观方面来看待礼乐,往往太过于理想化而无法实现,其最大的缺憾在于忽视日用功夫;子夏,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沉溺于经典文字的钻研探究,缺乏对儒家义理的追求。有若,性格可上可下,随波逐流,对孔子接班人地位并未积极争取,传承孔子之学的任务不能通过他来扛。曾子,性格鲁钝,不捱到透彻,不肯放弃,所以他对孔子之道领会的比较深刻,在义理的把握和理解方面明显优于他人。曾子以“弘毅”自许,自觉地肩负起弘道的使命,一旦他下定决心,便能心无旁骛,靠内心之执着,豁然贯通。(二)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学派:反求诸己曾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之中,主张从修身开始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子具有“大丈夫”品格,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悲剧时代,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的曾子看不惯世俗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故几次征召都未出仕,而执教于洙泗之滨,劳作在田间地头。曾子行孝是依靠内心的自觉,通过行孝者的道德自律、反求诸已就能实现孝道曾子是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具有士的独立人格的君子儒,他恢弘刚毅,坚定果决,不屈服任何权力的威逼和金钱的诱惑,完全有别于无恒产也无恒心的俗儒、卑儒和阿谀之儒。曾子与子思的“反求诸已”、“孝道”和“君子集大成”思想,肯定二者在思想上确实一脉相承。子思师承曾子,除了上述思想脉络上的传承外,还由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之学又尊孔子、曾子而得到联系,孟子本人对曾子也相当的推崇。曾子既是孔子学说的主要传播者,又是思孟学派的开启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在发扬儒家学说、传播儒家思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