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死夫人,周王室连忙送上二件大礼,却被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惊人一鸣》第七篇鲁文公九年,在郑国的国境上出现了一支陌生又熟悉的军队。说陌生,这不是郑国的军队。说熟悉,那是因为近几十年来,这支军队频频出现在郑国境内,将郑国搅得不得安生。这支军队是一直想到中原来练练,“欲以观中国之政”的楚军。这支军队以前是郑国的常客,常常不请自来,或是攻城掠地,或是敲诈勒索。郑国人民对其的印象一向不好,但自城濮一战之后,这支狼虎之师已经从郑国消失了十四年,搞得现在郑国人用“不要哭了,楚国人来了”这招吓唬小孩都不管用了。现在楚军卷土重来,自然唤起来了郑国一些不美好的回忆。惊惶失措之下,郑国第一个想到的是中原伯主国晋国。有晋国大哥罩着还怕什么呢?送出消息后,郑国人放心了。事情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的,这一年是郑穆公十年,也就是说郑穆公是十年前登基的,属于战后的一代国君,郑穆公年轻的时候又是在晋国度过的,对楚军的厉害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当然,他对晋国也太信任了些,毕竟去年刚收了晋国送出的地皮,对晋军报有相当大的期待。事实上,晋国确实前来救援了,求到消息后,晋国按照老套路,先是给中原各国发去了江湖救急令。召集鲁国,宋国,卫国以及许国一起救援郑国。按照中国的老规律,一件事情的效率跟参与方的数量成反比。人一多,效率就下降。靠着赵盾去年送地积攒下来的人品。四国倒全部做出了回应,在晋国的主持下,五国开了一个会,认为荆蛮子再次挑战中原,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给予坚决的还击。会议讨论完毕,五国拉起兵马直奔郑国。刚到郑国边境,就收到消息,郑国已经大败,楚国把郑国出战的大夫公子坚、公子龙和乐耳俘虏了。无奈之下,郑国只好跟楚国结盟,十多年后,再一次倒向了楚国。攻打郑国,显然只是一个开始。没过二天,楚军又把进攻目标对准了陈国,发兵攻克陈国的壶丘邑。让人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陈国竟然击败了强大的楚国,还把楚国的主将叫公子茂的给俘虏了。这大概是因为楚军刚击败郑军,有些骄傲轻敌,而陈国早就提高了警惕。当然,两国实力太过悬殊,这样的胜利是无法长久的,陈国也明白这一点,现在打了胜仗,手里又有了楚国的人,等于有了谈判的本事。正好可以跟楚国讲和。于是,没等楚国发起报复行动,陈国主动联系楚国,送回楚俘,就签定和平协议达成了初步意向。仅仅半年不到的功夫,楚国就拿下了郑陈两国,这样的变故让晋国难以应付,而在展开军事行动的同时,楚军改变思路,同时展开了外交攻势。自从城濮之战后,楚国收缩战场,基本断绝了与中原各国的外交联系,这一次是相当于是破冰之旅。思索再三,楚国将第一次访问对象定在了鲁国。鲁国,离楚国很远,与楚国也没有历史包袱,比较容易进行沟通,而且楚国对鲁国完整传承的周礼十分感兴趣。冬,楚子使椒来聘。(《春秋》鲁文公九年)这一年的冬天,楚国大夫斗椒来到鲁国。这位斗椒是楚国最有权势的若敖氏的成员,楚国名臣斗子文的侄子。楚国派他来鲁国访问,可见还是很重视这一次外事访问的。孔子老师对这次外事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写出了来访问的人名字:椒。要知道,孔老师的《春秋》一共才一万多字,却写了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下笔是惜墨如金。又极其讲究,一般人是不写名字的。除非是大夫之类的人物,而楚国因为是小国,爵位才达到子一级,国内并没有周天子亲自命爵的大夫。楚国自己搞的那一套不受中原认可,自然不算。而这一次,孔子老师按照大夫聘问的规格写出他的名字,是为了表扬他开始懂礼了,知道来我国进行外事访问。而这位获此殊荣的斗椒实在经不起夸啊。到鲁国访问,也按规定带了聘问之礼,可在与鲁国接待人员见面时,却一脸傲慢之色,颇有些瞧不起鲁国的意思。论实力,当然是楚国强,但论历史,论爵位,论文化水平,那还是鲁国强许多。而你斗椒又是一个来访的使者,做出一副傲慢之色是什么意思呢?又据记载,聘礼这种活动是高规格的外事活动,出访方出发前,需要到祖庙备案,报告我将要去那里访问。而受访国的受聘地点也是选在祖庙。接过聘礼,要祭告祖先,把这个外交关系在祖先那里汇报一下,所以聘问这种外事活动不但是活人的事,也是祖先与祖先的对话。斗椒在此时表现出了极不成熟极不礼貌的傲慢,等于是辱及双方的祖先。鲁国大夫叔仲惠伯听说这件事情后,十分气愤,果断发挥鲁国咒谁谁倒霉的特长,对这位斗椒进行了一番预言。“这个人一定会灭亡若敖氏的宗族,对先君如此傲慢,神灵是不会降福给他的。”相比之下,另一国的使者就懂礼多了。同一年,秦国的使者也到鲁国进行聘问。楚国人算是鲁国的稀客了,那秦国就更是稀客中的稀客了,在我的印象里,好像还是第一次。秦国千山万水跑到鲁国来聘问,自然也是因为这些年老是受晋国欺负,开始进行一些外交活动,拉拢一些国际友人。秦国不但带了聘礼,还给鲁文公死去的父亲鲁僖公以及母亲成风赠送了丧衣。这个事情,说有礼也是无礼,因为来得太迟了嘛。鲁僖公死了快十年了,成风老夫人也已经仙逝五年,这时候送丧衣,没地方寄啊。但这次鲁国史官不但没有批评,反而称赞秦国有礼。要充分理解这里的学问,我们需要观察另一件事情。五年前,成风老夫人去世二个月时,周王室派了大夫荣叔前来参加追悼会,这位荣叔不但带了助葬用的物品如丧衣等,还送来了口含之物,所谓的口含之物,也称含殓之器。就是在死者的嘴里放一些东西,至于放什么东西则根据死者的身分。天子放玉珠,诸侯放玉,大夫放碧石,士大夫放贝壳,如果是普通的人则放一些米饭。这也是为什么盗墓者没事喜欢撬开死者的嘴往里瞧的原因,而现在很多地方依然保留入殡时给死者喂米饭的习俗。又送葬物又送含殓之器,专业点讲,算够意思了。可是,周王室的这个举动却被鲁国大批特批,认为太不讲礼了。这两样东西怎么可以同时送呢,一个是下殡时用的,一个是下葬时用的。应该按照用的时辰及时送来啊。而且周王室的使者来得太不是时候了。他如果送含殓之器,应该早点来,成风死了两个月,已经下殡了。而送助葬物就太早了。而且这二件事,应该分别交给二个人来办,怎么可以图方便一个人就兼了这么重要的工作呢?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因为两国有朝觐之好,所以当成风有大病时,就会派人通知周王室,周王室这时就该出发了,不能等到成风升天才出发。到了鲁国之后,如果正好成风去世,就送上口含之物。确实死亡之后,估算着葬期,再派人来送助葬物。考虑到春秋时期的交通通讯如此不发达,还要做如此高规则的要求,说明礼实在是一个折腾和自我折腾的东西。二个月后,成风下葬,周王又派了使者来,使者先进了鲁国国都曲阜。这个举动又招来了批评,认为使者应该直接从边境上到墓地去嘛,干吗跑到国都来。如此细节,真是为难这些外交专家了。周王室只是稍没注意,就被批得体无完肤。可为什么秦国这么大的纰漏,却还要表扬呢。原因要从两国关系上说起。鲁国跟周王室既是亲戚国,更有着十分悠久的友谊。两国的外交关系属于血盟级别的。这样,两国之间的交往就要求十分严格。而秦鲁两国并不是盟友国,所以两国没有互相吊问的制度,所以鲁僖公死的时候,秦国不来参来葬礼,秦穆公死的时候,鲁国也没有派人送葬。现在秦国主动来送,虽然迟了,但这是意外之举,所以是有礼的举止。打个比方,如果你结婚,一个关系很疏松的朋友突然来参加你的婚礼,送上二百块的红包,估计你都会很感动。但如果你的发小、死党、闺蜜也送二百块的红包,估计你心里都有些嘀咕。而且秦国选择送鲁僖公以及成风丧衣也是有说法的,按秦国的说法是,他们这次来,一是进行聘问,二主要是追思翟泉之盟。十三年前,秦国的大夫曾经参加了晋国主导的翟泉会盟,在那次会盟上,还有鲁国的鲁僖公。这也是秦鲁两国一次正式的会盟。这么多年过去了,秦国一直忙于跟晋国纠结,最近大概想明白了,要与晋国斗,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还是应该走出去。况且,中原的文化如此丰富,秦国也极需要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来发展壮大自己。当然,因为以前对中原的外交工作不太重视,在中原一个朋友都没有,想来想去,就只有鲁国好开展。于是,就借了这个追思翟泉之盟的由头跑到鲁国来访问。因为考虑得极为周到,秦国的使者也十分谦虚谨慎,这次访问无疑比楚国的来访要成功的多。这两个国家,一个是荆蛮,一个是秦狄,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