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可以叫做礼乐制度,一般分“礼”和“乐”两部分,前者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形成了等级制度,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基于礼的等级制度,用音乐缓解社会各类矛盾,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孔子在鲁国开创儒家学派,成为以后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孔子被称为“圣人”,他比较推崇周礼,认为周礼近于完美,而他创立的儒家可用“复周礼”三个字概括。1、孔子为何复周礼?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周代的社会结构。周代是一个等级社会,从周天子到诸侯,从士大夫到庶人(老百姓),层层分配土地,直到最底层的小农户,每一层都以土地多少为衡量尺度,分出尊卑贵贱。分配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家法、兵丁、臣仆,这就是家庭宗法制。偌大的一个周朝,就是按照这一模式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常把君父、夫君并称,意思是君就为父,夫就为君。家庭中父子、夫妇、长幼、男女、主奴之间,都有一套上下、尊卑、贵贱亲疏的关系,而整个国家就是靠这种关系维持的。周礼就是这种等级制度的反映,它强调人与人关系的等级和秩序。然而,这种秩序不能永世长存,社会在变,秩序打乱。孔子生在周礼保留最完备的鲁国,他看不惯礼崩乐坏的现象,认为周礼是一种良好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强调人们各安其分,各守本位,不要犯上作乱。人们只要克服缺点,检点行为,就能恢复周礼。2、孔子复周礼的失败和成功孔子主张君权至上,臣民应服从君王,君王也要对人们进行教化,给以足够的生活来源。同时,君王还要对周边各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形成儒家礼治、德治、人治精神。于是,孔子怀着这种愿望周游列国,企图说服各国君主,采纳他的思想。然而,孔子生逢春秋时代,那是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代。从生产工具上看,是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从经济制度上看,是井田制向地主所有制转型的时代。从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上看,是分封世袭制向郡县任命制转型的时代。从意识形态上看,是传统的一元的礼乐意识向多元的“百家争鸣”意识转型的时代。是一个统治者、被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再也不能按照旧有秩序生存和发展的时代。所以,周礼那一套不合时宜了,使得他企图说服各国君主采纳他的思想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正是因为孔子的失败才有了以后“圣人”孔子的出现。孔子晚年只好在家教书为生,他不论贫富贵贱,一律收授学生,在中国首创私学,把知识从巫官和史官的垄断中,下放到了民间。传说他教过三千多学生、出了七十多贤人。打破了做官世袭制,只要学习好,就可做官,这就是“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孔子也因此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学生的课本主要有六艺《诗》(文学类)、《尚书》(政治类)、《礼》(道德类)、《乐》(音律类)、《易》(哲学类)、《春秋〉(历史类)。对于六艺,后人通称六经,是儒家的经典。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也成为许多朝代推崇的治国思想并影响至今。尽管孔子企图说服各国君主“复周礼”而失败,但是他以“周礼”为基础,潜心进行研究和变革创新,其教育和思想上的“复周礼”是对周礼进行深刻超越的“礼”,是变革后的“礼”,是孔子理想中的“礼”。它已不完全是原先意义上的周礼,而是对周礼进行了“损益”而赋予了“仁”的新内容的“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