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兴衰古代礼仪文化的渊薮,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展现了鲁国接受海滨诸国朝觐的盛况,诸国来拜不仅由于最初鲁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更是因为这里“鲁道”周礼的所在地,但是“礼乐制度”兴盛于此,也衰败于此。鲁国位置周公摄政,伯禽就国,西周强藩,礼乐之国周武王灭掉商朝后不久便去世,其子周成王年少,由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摄政。武王的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对此事感到十分不满,因此与帝辛(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在商朝故地发动叛乱,东部地区一些原本亲附商朝的方国以及东夷族也纷纷响应。周公像在这些反叛的方国、部族之中,位于今天曲阜一带的奄国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后来周公旦(即周公)率军东征,平定叛乱,灭掉了奄国,周成王把奄国故地封给周公的长子伯禽,建立鲁国。奄国遗址伯禽到达自己的封国之后,以曲阜作为都城,在安抚商朝遗民的同时逐渐推行周人的制度,伯禽还曾经亲自率军讨伐不服周朝的徐国和淮夷,巩固了周王室在淮泗流域的势力。从此以后许多东夷小国都臣服于鲁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那么如何让拥有众多人民的国家在一种和谐有序的制度中发展呢?淮泗流域周公去世后,周成王为表彰周公的功德,赐予伯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而后来至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则成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之为“周礼尽在鲁矣”。周礼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周朝初期形势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周礼记载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周礼》、《仪礼》、《礼记》周礼维护了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则是嫡长子继承制。鲁国秉承周礼,本来应该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但出于种种原因,鲁国早期的君位传承十分怪异:并不是单一的父子相传,而是传一次子,传一次弟;再传一次子,再传一次弟。这种“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交替出现的情况被称为“一继一及”。鲁国的“一继一及”现象结合史书记载,就会发现这种“一继一”现象其实是一系列非正常继位(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造成的巧合。这表明早在西周时期,鲁国立嗣与传位方面就经常出现问题,这也为礼崩乐坏埋下隐患。理想治国典制,学术与治术兼包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礼的核心,这其实是已经从根本上破坏了周代的分封制度,这也导致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诸侯国弑其君的事情时有发生。周代分封图与此同时,周王室权威可谓是江河日下。周宣王晚年对戎狄的军事行动败多胜少,损耗了大量的兵力,周宣王去世后,其子周幽王即位,周王室进一步衰败。鲁武公时期,周宣王是“废长立幼”的始公元前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镐京也遭到劫掠。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年,刚刚即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洛邑在镐京之东,史书上将此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周代迁都路线图春秋时代的历史分割由历代鲁国史官记录,再经过孔子修订的史书《春秋》,是从鲁孝公之孙鲁隐公的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年开始记载的。如果严格以《春秋》一书作为依据,春秋时期的起始时间应该定为公元前年,不过为了方便起见,现代史学界一般把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公元前年当作春秋时期的开始。东西周划分时间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春秋》一书要从鲁隐公时期开始记载呢?要知道,在孔子的时代,鲁国保留了自从初代国君伯禽以来完整的历史记载。孔子特意截取鲁隐公以后的部分进行修订,意义何在?春秋·左传晋朝的杜预是这样解释的:“周平王是周朝东迁后的第一位天子,而鲁隐公和周平王的时代差不多,因此孔子选取鲁隐公元年作为《春秋》一书的开端。”周平王东迁社会正义原则,却逐渐“礼崩乐坏”事实上,《春秋》一书的开端为何定在鲁隐公元年,这个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但春秋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周礼”、“周天子”彻底进入名存实亡的地步。春秋时代的鲁国(高清图)鲁国命途多舛,长幼之乱、三桓兴起、庆父之难、公卿争权的接连发生,导致最后被楚国灭亡,鲁道就此一蹶不振。鲁国周围态势参考资料:《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孟翔为.从鲁国的弑君现象看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绥化学院学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薛艺兵:《论礼乐文化》,文艺研究,年第2期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P-)《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第—页,三联书店,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