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第3941册介绍周礼

《儒藏》精华编第39-41册介绍

王丰先

《儒藏》精华编第39-41册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年11月出版,本册收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孙诒让《周礼正义》八十六卷。

孙诒让(-)又名德涵,幼名效洙,字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末经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孙诒让十三岁写成《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写成《白虎通校补》,一生著作多达三十五种,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主要著作《周礼正义》,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墨子间诂》为注墨的权威之作;《契文举例》为甲骨文考释的开山。

在治学道路上,孙氏尝自言:“少耽文史,恣意浏览,久之,则知凡治古学,师今人不若师古人,故自出家塾,未尝师事人。盖以四部古籍具在,善学者自能得师。”十九岁参加院试,以第一人入邑庠。次年应浙江乡试,中式同治丁卯科举人。但后来因鄙薄八股时文,虽八上公车,终未成进士。

孙氏的学术研究门径,是建立在校雠学和文字学的基础上。清代中期,乾嘉汉学的兴起客观上促成了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学的发展。而孙诒让得以总结之前学术的成败得失,对古籍中的误字、错简不盲从,综合利用古代文献,释疑辨惑,往往切中肯綮,拨云雾而见青天。但孙氏治学并不囿于小学,而是继承南宋永嘉学派学风,通经致用,讲求事功。研究经书,不仅要搞清楚经书之义理,还要明白经书所记载的典章制度,正本清源,明体达用,为经书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提供理论支撑。

《周礼》,初名《周官》,是两汉古文学派的重要经典。西汉末刘歆把它叫作《周礼》,经东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后成为《十三经注疏》之一种。同治七年(),孙诒让以为《周官》一经乃周公致太平之法,为政教所自出,而郑注失之简奥,贾疏过于疏略,决心要为此经作新疏。初,罗举汉唐以来迄清儒之说,录为《长编》,继草《周官正义》,订补郑注贾疏,并录近儒异义加以论辨。至一八九九年方才完成《周礼正义》八十六卷,前后费时二十六年。《周礼正义》一书,集前人研究《周礼》之大成,广引博稽,系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章太炎赞许为“古今之言《周礼》者莫能先也”。梁启超认为“这部书可算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

《周礼正义》书影

(湖北笛湖精舍木刻本)

《周礼正义》问世后,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由孙氏亲手校订铅板印行,此为孙氏家印本,或称乙巳本,但此有前后印之分。后印本有补板,且错讹较多。一九三一年,湖北笛湖精舍有木刻本,即楚学社本,学界称此为楚本。楚本纠正了乙巳本的不少错误,但也擅改孙氏原文,对乙巳本的古体字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此后,楚本迭经影印。而一九三三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和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皆排印此书。一九八七年,中华书局出版由陈玉霞、王文锦整理的点校本。

本次整理,以中华书局本为工作本,乙巳本为底本,参校楚本。由于整理工作是在中华本的基础上完成的,作为王文锦先生的授业弟子,乔秀岩不辞辛劳,带领学生冯茜、刘千惠完成了此次覆校工作,谱写了一段值得传颂的师生佳话。审稿人是人民大学国学院刁小龙博士。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