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周礼》、《仪礼》、《礼记》,是关于礼文化的,在世界历史上关于礼文化的最早的著述,我们的三礼。世界上第一部就是咱们现在分享的《礼记》,《学记》是其中重要的篇章。它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教育和教学应有的制度、原则、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尊师重道,就是明确提出了老师的地位和作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这个“宪”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是原则,有的说是制度,但是如果精准一些,凡接触到宪字是根本,你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根本原则,基本原则,根本制度,要以它为出发点。所以说“发虑宪”,要从根本上去考虑问题,从原则的根本上,制度的根本上你去考虑问题。
然后招求善良,也就是说你在招选人才的时候尽量的去招揽善良的人,接近善良的人、使用善良的人,来辅助自己。这样做当然足以会使你有小的声誉,是不足以感动民众。如果能您能做到既能亲近贤能,又能体察到疏远之臣,去了解情况,然后去修正自我,让疏远你的那些贤臣再重新亲近你,你这样做确实能够感动民众,让民众去感动。真是贤君,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但是这些行为还是不够的,因此君子,这里的君子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当权者。
古代君子三种情况,这是第一种,掌权者,执政者,所以你作为执政者要想感化民心,要想改变这个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你要是想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你就要懂得教,懂得如何去教育身边的人,如何去教育民众。教育在一开始提出来,境界就高,这个教育不是普通平常的教育,应当把它理解为教化,我为什么把它引导到教化两个字,就是民众是要教化,是要引导的,要正向引导和教化。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因为有朋友们耳熟能详的一部后来的作品叫《三字经》,《三字经》里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个义就是道,就当道讲。真正的美玉,如果你不去琢磨它,不去雕琢它,它就成为不了一个美器。
人如果不学习你就不明大道,所以古代的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的时候,一定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我们一般来讲中国人喜欢,特别是我们的老祖宗,喜欢搬出更老的祖宗,搬出先王如何如何,因为他说服的对方是不好说服的,只好以先王或者天命来说服他。
那么搬出先王圣君还不行,还要搬出经典,于是他就把经典,据说是记述上古的圣王的言论的经典,《尚书·兑命篇》里的一句话,就是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的法典,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是以古代的圣君圣王甚至引用记述他们言论的话来打动当今。
美好的菜肴,你不去吃你就明白不了它的滋味,超然的道理,就是真理,你不去学,怎么会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够更好的了解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只有你做到教导别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教人是很困难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明白的人就会反躬自省,然后更加加倍的努力学习。
-END-品一品,丁方好味道!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