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宋以来,流行的《十三经》注本多为注疏合行,卷帙浩繁,翻检困难。为便于使用,明崇祯年间永怀堂刻本《十三经古注》删汰极其繁冗的唐宋注疏,保留汉晋古注,使后学者既可清晰阅读郑玄、王弼等一代经学大师的经典解读,又可免去注疏杂陈无从下手的困扰,在明末风行一时,成为通行本。《十三经古注》二百九十一卷,明金蟠、葛鼒校,明崇祯十二年()永怀堂刻本,6函32册。全书版框20.8×12.6厘米,半页9行25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前有崇祯十二年朱天麟《十三经序》,版心下刻“永怀堂”。此书又有清同治八年()据永怀堂原刊补修印本,清江宁书局补足印本。现有山东省图书馆整理本(齐鲁书社年1月出版)。明末“十三经”通行本《十三经古注》汇集儒家十三部经典《周易》《诗》《尚书》《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经文及《注》与《疏》,共计二百九十一卷。包括:《周易》九卷,王弼、韩康伯注,附《略例》一卷,王弼撰,邢昺注;《尚书》二十卷,孔安国传;《毛诗》二十卷,毛亨传,郑玄笺,附《诗谱》一卷;《仪礼》十七卷,郑玄注;《周礼》四十二卷,郑玄注;《礼记》四十九卷,郑玄注;《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杜预集解;《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何休解诂;《春秋穀梁传》二十卷,范宁集解;《尔雅》十一卷,郭璞注;《论语》二十卷,何晏集解;《孝经》九卷,郑玄注;《孟子》十四卷,赵岐注。前九种保留了陆德明音义。自唐宋以来,流行的《十三经》注本多为注疏合行,卷帙浩繁,翻检困难。为便于使用,明崇祯年间永怀堂刻本《十三经古注》删汰极其繁冗的唐宋注疏,保留汉晋古注,使后学者既可清晰阅读郑玄、王弼等一代经学大师的经典解读,又可免去注疏杂陈无从下手的困扰,在明末风行一时,成为通行本。金蟠,生平不详,除此书外尚有《盐铁论考》十二卷、《史记汇评》一百三十卷。永怀堂与昆山葛氏明代建国之初即十分重视图书的收集和出版,朱元璋曾下令将元代西湖书院所有宋元版片,全部运往南京,存于国子监;朱棣也曾遣使访购古今图书,年编成的“网罗无遗”的空前大类书《永乐大典》就是一例。同时,明代文房业发达,纸墨生产丰富;而且,明代没有元代图书出版逐级审批的手续,允许“书皆可私刻”,只要有钱人人可任意刻印,因此明代私家刻书的也不少,特别是嘉靖(公元—年)以后,更是盛极一时。那时许多士大夫以刻书为荣,有的刻印古籍秘本,有的刻印名家诗文,有的刻印宣扬祖德的家集。刻书家往往又兼具藏书家身份,藏书丰富,学识广博,故精品频出。如年江苏王延哲刻《史记》,依据宋朝黄善夫刻本,不但刻工精美,而且行款格式几可乱真,是《史记》复宋本的最佳本。年和年苏州袁褧先后复刻的宋本《大戴礼记》和《世说新语》,精美绝伦,为世所称。这些书大都据宋本摹刻,都是私家所刻的著名善本。昆山葛氏家族即是当地私家刻书的代表之一。葛鼒,字靖调,昆山人,太常卿锡璠第三子,崇祯举人。好学,喜编书、刻书,其堂号“永怀堂”,故所刻之书多在版心下刻“永怀堂”字样。今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间刻本《天都载》六卷,卷内有“葛鼒之印”等印记。又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嘉靖间刻本《皇明文选》二十卷,卷内有“葛鼒私印”等印记。又北图藏明万历间刻本《皇甫司勋集》六十卷,卷内有“葛鼒私印”、“靖调氏”等印记。另有个人著述《战国策考正》十卷。其父葛锡璠(-),字中恬,号鲁生,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列二甲第18名),授刑部主事,官至河南按察使。退职后,里居十五年,居家勤约自持,门庭肃然,邑中言家法者,必推葛氏。卒于崇祯七年。南明福王,追赠为太常寺卿,后人尊称太常公。其著述有《留耕堂集》。葛锡璠富藏书,有八子,皆好学,尽以书畀诸子。长子鼎,字谦调,万历年间翻刻赵用贤《管韩合刻》本,崇祯十二年之前刻印乃父葛锡璠汇评《汉书汇评》一百卷等,个人著述有《后汉书汇评》。次子鼐(-),字朗调,南明福王时,接受恩荫入太学,与弟鼒合作编辑《古文正集》二编,列入《四库全书存目》,《四库全书提要》有记载。四子鼏(-),字端调,尤嗜藏书,在其父所遗藏书基础上又广为搜购,所藏达三万卷,编辑《古文正义选》《古文续集》二十二卷,汇评诸史家与古文家,海内号称“葛板”,另著《家庭实行录》、《永怀堂日录》等。葛氏家族勤于著述,葛锡璠之后,一宗近20人的著述记录在《县志》中。历代“十三经”版本众多,永怀堂刻本《十三经古注》虽有学者指出其版本选择不善,校勘不精,但因其化繁为简,使用便利,仍然流通一时,且能保留汉晋古注,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杨秀娟)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