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中国思想研究中,通常有这样一种观点: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道德观点,排除外来宗教的影响,大致和儒家思想的道德观点相吻合。严格的说,是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之前的儒家思想道德思想相吻合,董仲舒作为一名汉代的大儒,将儒家思想中本和封建统治思想相结合,是对儒家思想最初作用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这不仅不是对儒家思想的修正,反而实现了儒家思想最开始产生的目的达到了。
大部分国人将儒家思想等同于中华民族现代的思想道德,是从思想道德的层次考虑的,却忽视了儒家思想的广阔性,其最初就是为了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统治而创立的,这是儒家学说诞生的一个基本的,却最容易被忽视的条件。
孔子孔子的儒家思想,有对老子道德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和道家最后形成无为而治的思想反差很大的是,儒家思想的应用最开始,可以被认为是孔子试图用有为的、符合周礼的政治制度去影响鲁国的治理。而在鲁国推行受阻的情况下,孔子甚至带领众弟子出门巡游列国,对其他的诸侯国进行政治游说。而后期的儒家代表们,诸如孟子的思想,则是很多为直接面对诸侯国君主而阐述的。他们都着力于将儒家思想代表成为一种治国的思想,直到董仲舒成功的做到了。
说起儒家经典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政治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周礼》,相传周礼的作者是周王朝的第一个先贤——周公旦,经过考证,这一说法并不合适。普遍认为这只是后来儒家学者企图用这部著作“借古言今”,目的则是使其拥有华丽的包装,以便更好地向诸侯推销这种政治思想。
礼记《周礼》和《礼记》、《仪礼》合称为“三礼”,可是它与后两部不同,它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政治论述和百科全书,体现着朴素的奴隶制社会政治治理。《周礼》的主要政治思想主要概括为一套政治统治制度: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
周礼《周礼》除了为君主通知排忧解难的内容外,确实提到了礼的内容,但是这种”礼“仅限于国家或者君主的一系列祭祀有关的、朝堂治理有关的礼,可以作为一种古代法制或者规定,主要的作用还是服务政治统治的。儒家如此,其他百家同样也都是用自己的思想体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因此,自称“救万民于水火”的春秋战国百家思想,只认为它们是要通过礼仪教化和道德纠正的办法进行社会的扭转和救助,是不现实的,这样的思想起码在现实情况复杂的春秋战国不会有什么生存的空间。因此我们看到,对于春秋战国的救世思想而言,统治者是一个绕不开的阶层,毕竟他们控制着经济命脉,也就是土地及其一系列的相关物,因此,能够结合统治阶层需求的思想和相对应的政治策略,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秦王朝的统一,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成功,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