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国教育史时
学习到西周的社会制度时,首次遇到的“礼”是“周礼”
后学习到春秋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时,再次遇到“礼”,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礼》
再后,学习到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时,我们又遇到了“礼”,是《大学》《中庸》和《学记》等教育名篇的出处——《礼记》
这三个“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今天来简单梳理下这“三礼”。
“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之一,相传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关于作者有不同的观点,该观点接受度最高)。
《周礼》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职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等。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
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释,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六经之一《礼》《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六经中的“乐”经失传)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礼记》《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礼记》一书的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三礼”关系“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
以上内容,查自网络。
好了,今天的课外拓展就到这里,跟着心意轻轻松松涨知识!
谢谢你喜欢教育学
诚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