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土一批秦简,秦始皇钦点的传位对象,

年轻时读史,每次看到秦朝,总会发出一声感慨,堂堂大秦帝国,说好的千秋万代,却二世而亡,都怪这个二世祖胡亥,如果当初是公子扶苏即位,那么中国历史可能就改写了。

每念及此,心中总会不由生起一丝疑惑,扶苏的自杀,为何看起来就像早有准备一样,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质疑,就好像在配合父王秦始皇演一出早已经排练好的剧本一样。

如果扶苏真的是一个鲁莽且草率,愚忠愚孝之人,秦始皇又为何一定要选他做接班人呢?这其中是否另有隐情呢?

最近重读了《史记》中相关人物的传记和《资治通鉴》秦纪部分,忽然觉得,在这一个问题上,也许我们误会了秦始皇上千年。

公元前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也被人称为秦始皇。

秦始皇和他的秦朝,在历史上一直被定义为“严苛”和“暴虐”,不恤民力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都是秦始皇暴政的证明,而秦朝的灭亡也就此埋下伏笔。

可是秦始皇是从一开始就如此的么?从《史记》记载和近年来的一些考古发现中,可知并非如此。

年,在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出土了余枚秦简,也就是著名的里耶秦简,这批竹简记录了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资料,包括户籍,土地,赋税,劳役,刑罚等等各个方面,里面竟然还有最早的九九乘法表,可以说极大的完善了秦朝的研究资料。

里耶秦简

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建立之初的法律,虽然严谨但并不暴虐,其中有一张对迁陵县衙的罚款的单据,要求仅仅是让犯人上缴一副盾牌或者一副铠甲,相比朱元璋把贪污的官员剥皮点天灯,那可是差了远了。

还有一种叫做“数耐”的刑罚,就是刮去胡子和鬓角,再看看宋朝的面上刺字,让人永世不得翻身,秦朝的法律何止是宽松,简直算得上宽容。

但是秦始皇的怀柔政策效果似乎并不明显,里耶秦简中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年前后当地的数次叛乱,最严重的一次,秦朝派去平叛的军队也跟着叛乱了,最后无奈只得从咸阳征发老秦军,才算平定。

不过这些似乎也没有影响始皇帝的好心情,嬴政一面继续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废除了导致国家分裂,政令不畅的分封制,一面书同文,车同轨,希望把当年的山东六国凝聚到一起。

为了亲眼看看自己改革的成果,秦始皇决定四处走走看看,顺便封禅泰山,以证明自己王位的合法性,断了那些蠢蠢欲动六国余孽的非分之想。

然而根据《史记》记载,他的泰山封禅之旅很不理想,先是受到他尊崇的六国饱学之士拒绝用秦礼,坚持应当用周礼,后来在秦始皇封禅回来途中下大雨,被淋了个湿透,众人对其讥笑不止,似乎在嘲笑这个皇位的正统性,连老天爷都不认可。

如果说这些秦始皇都忍了,接下来的事情就真的忍不了,归来途中,途径博浪沙,一个大铁锤砸中了他的副车,差点要了他的命。

秦始皇啥都不怕,最怕死,刺杀自己这种事最是忍不了,他压抑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了。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事情的一步步进展。

二十八年(前年),封禅泰山;

二十九年(前年),博浪沙遇袭;

三十二年,始皇乃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

三十四年,焚书!

三十五年,坑儒!

从这一连串的年代记述中,始皇二十九年博浪沙遇刺就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以后,秦始皇越来越严苛,南征北伐,焚书坑儒,御下的手段变的残暴起来。

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从这时起,秦始皇已经对六国的残存势力放弃了幻想,他不再怀柔,而是开始宣扬武力,既然无法收服那就打服,让你们知道厉害,永远不敢再有反叛之心。

嬴政终究还是走回了自己法家治国的老路子上,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那个秦始皇。

可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不是天下士子,居然是自己的大儿子,公子扶苏。

通鉴对这一段的记载很精妙。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从这里我们能够清晰看出父子两人治国理念的不同,一个是儒家,一个是法家。最终的结果是,秦始皇将扶苏送到北边边境,手握三十万精兵,镇守匈奴的蒙恬身边。

这个举动特别耐人寻味,这究竟是器重磨炼还是流放监禁呢?

按照现在很多专家学者的解读,总会说成是秦始皇器重扶苏,让扶苏去军营锻炼,树立威信,以便将来顺利即位。

可这事怎么看都透着一丝诡异,既然是要挂职锻炼,那为何早不送,晚不送,偏偏是在震怒之下给送去,怎么看都像是发配。

偌大一个秦帝国,是中华大地上从未有过的庞然大物,怎么统治这么大的国家,这么辽阔的领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这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这些都是创新,究竟能不能顺利实施,估计连秦始皇自己心里都没底。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将来的接班人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留在身边,熟悉帝国政务,处理各种难题,随时参政议政,而不是跑到遥远的边疆随时面对匈奴人,去看看长城修的牢固不牢固。

博浪沙的遇刺,让秦始皇对六国残存势力的厌恶到了极点,他不再相信这些人可以感化,乱世当用重典,秦朝需要的应该是一个强势人物,铁血君王,而不是扶苏这样的仁君。

治国理念的根本分歧,其实已经注定了扶苏没有机会去执掌这个庞大的帝国。

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看,秦始皇病重时下的诏书,很有可能本来就是要传位给一直留在身边朝夕相处的小儿子胡亥的,而他给扶苏的诏书,本就是让他自尽的命令。

嬴扶苏

虎毒且不食子,秦始皇为何会这样做?其实这完全不是不可能。

看过《大秦帝国》第一部的朋友,应该都会记得一个情节,秦献公嬴师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赢虔和小儿子嬴渠梁,嬴师隰想要嬴渠梁继位,临终之际,他在病榻上叫来了赢虔,逼着赢虔发誓会好好辅佐弟弟。

赢虔斩断自己手指发了血誓,嬴师隰这才相信,让他赶紧下去包扎,同时他散去了埋伏在帐篷外的刀斧手。

可以说,只要赢虔略有犹豫,嬴师隰一定会痛下杀手,替未来的国君除掉这个权力路上最大的障碍。

秦国在秦献公之前,一直积贫积弱,最大的问题就是每次权力交接总有兄弟纷争,所以秦国历代君王对此事甚是忌讳,一定会帮助自己选定的国君处理将来的隐患。

而对胡亥来说,自己的大哥扶苏就是最大的隐患。

对秦始皇来说更是如此,毕竟扶苏在军中这些年,跟蒙恬关系处的很好,如果在旁人的鼓动下,真的帅三十万精兵南下抢皇位,胡亥是根本没有抵抗能力的。

所以秦始皇才会在自己病情没有传开的时候,下诏赐死扶苏,这完全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扶苏,对自己和父皇在治理国家上的分歧心知肚明,这是难以调和的,更何况他也清楚秦国的历史,明白列祖列宗都是如何处理继位的权力纷争。所以,在看到赐死诏书时,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就选择了自尽,也许他早已经想过了可能会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而已。

说:其实历史有的时候真是真假难辨,记载史书上的就一定是真相么?我看未必,那只是史学家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的如实记录而已,至于真相,需要我们去代入,去仔细思考,去合理的怀疑和分析判断。

这可能就是读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吧,只满足于知道某个历史人物和事件,那叫读死书,要学会去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并用于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说到这里还是给大家推荐下史书的巅峰之作:《资治通鉴》,这绝对是千古第一奇书,主席曾通读十七遍依然意犹未尽,每一次重温都能从中学到新的东西,得到新的感悟。

不要觉得人类经过数千年进化,我们就可以比古人聪明多少,看了《资治通鉴》才知道,我们今天津津乐道那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古人玩剩下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套《资治通鉴》是精装版四大本,方便大家阅读领悟,多块,不管自己看还是孩子看都很合适,喜欢的点下面链接京东下单吧。

资治通鉴(套装全四册)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9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