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时期的大臣黄泉见母的颍考叔

春秋开始的时候,郑国在第三位君主,郑庄公姬寤生的带领下,进入了小霸时期,虽然比不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的霸权,但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姬寤生前文写过,这里来说说庄公时期的人物。

颍考叔是春秋郑庄公时期(姬寤生)的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故称颍考叔。为人正直无私,素有孝友之誉。考叔生活的年代,大概在前-前左右,史上没有记载。

颍考叔一向勤政爱民,他很爱颍水边的田园,在那里建造了一处宅院。一到初春,颍考叔即开始耕种。相传他看到这个天然的春耕园,心情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唱起“耕耘乐”。周围农夫们听到颍考叔唱歌,也就跟着唱了起来。霎时间,颍水河畔歌声四起。遂形成河南省登封“颍水春耕”的景点。颍考叔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住宅改称为“颍考叔庙”。

一、左丘明的《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其中有颖考叔的一些描述。(春秋时期为前-前,东周的前半段)

从前,郑武公(?-前,姬撅突,郑国第二位君主,郑桓公的儿子,姬寤生的父亲)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gōng)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西周时属东虢,春秋属郑,后入晋。在今荥阳市区西北12公里峡窝镇上街村。自此以西,地势险要,虎牢关尤扼要冲)。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今荥阳市区东南10公里豫龙镇京襄城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zhài]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还不如早些给他找个地方安置了他,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lǐn)延(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叔段所拓展的区域,大概在绿色区域,红色为郑国当时都城(新郑)↓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按照后来又逃到辉县推断,应该在京邑的东北侧的某个位置,黄河南岸的可能性较大)。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太叔段逃亡路线,京邑→鄢城→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河南许昌市襄城县东北,又一说在漯河市临颍县西北,二县虽属不同市,实际接壤,城颍应该在交界处),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

武姜被安置所在地为紫色的城颍,红三角为郑国国都——新郑↓

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颍考叔,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地道完成后,庄公走进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庄公扶着母亲从邃道出来,亲自驾车把母亲接回了国都,人们看到后,都称赞庄公是个孝顺的儿子。从此,郑庄公和武姜又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此即为“黄泉见母”的故事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二、苏轼曾写过一首悼念颖考叔的诗《颍考叔祠》:

诗文曰:

人情难强回,天性可微感。

世人争曲直,苦语费摇撼。

大夫言柯柔,暴主竟自惨。

荒祠傍荒冢,古隧有残坎。

千年惟茅焦,世也贵其胆。

不解此惟言,脱衣图勇敢。

颍考叔墓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颍桥回族镇,颍考叔墓附近有一座考叔庙。↓

三、对颖考叔其人的不同观点:

说法一:颖考叔,聪明纯孝。颖考叔觐见,帮助庄属公和其母亲和好如初,足见其聪明。他在与庄公吃饭时留下肉给自己的母亲,而自己不吃,足见其孝顺。

说法二:因为在《郑伯克段于鄢》中,第一句话就是“初,郑武公娶于申。”而姜氏对于庄公的厌恶在文章中是从头至尾的,不死不休的。庄公赶跑了他的弟弟,使其客死他乡,对于姜氏而言自然是深为痛恨的,可以说母子二人两看相厌,本来就是毫无消解余地的。而这时候颍考叔这个角色出现了,还煞费苦心的做了个膝前尽孝的排场引出庄公的话头。紧接着就给庄公出了个冠冕堂皇的法子,令母子两人黄泉相见,其乐融融泄泄。郑庄公英明爱母,姜氏悬崖勒马,母子重拾亲情,颍考叔机制纯孝,促成一段千古佳话。作者最后也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遂为母子如初”。在这一出母不母,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的闹剧里,根本是没有任何感情存在的,有点只是尔虞我诈,成王败寇,虚伪贪婪。颍考叔的“巧计”看上去是如此拙劣,所谓母子如初,不过是欺骗天下人耳目,掩饰王室倾轧的舞台剧,母子表面和睦,其实不过是瞒过悠悠众口。可又能瞒得过谁呢?事实就是,一个贪婪愚蠢的弟弟,一个爱恶荒唐的母亲,一位隐忍虚伪的国君,一场胎死腹中的谋反,还有一个阿谀奉承的小官一起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共同演了一出丑剧,仅此而已。

两种说法,貌似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先来看看先秦奉行的《周礼》是如何说的。

《周礼》一书,是自黄帝、颛顼以来的典制,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稡于是(《周礼正义序》),是五帝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经世大法的集粹。古代学者以五帝、三代为圣明之世、至治之极,其后则是衰世。周公是五帝三代的集大成者,古人将《周礼》的著作权归于周公是十分自然的事。

周礼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礼、孝、和”为伦理观念,以“民”为立国之本,以“法”为治国之根,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古代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保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周礼文化是一套上行下效的治国之道。一方面要求统治者明德尚礼、廉洁守法,采用儒法兼容、德主刑辅的执政方针,通过勤政与科学管理让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求国人尊礼仪、重道义、守规矩、讲诚信、知廉耻、崇孝道,维持君臣、父子、妇道等生活规则。

周礼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礼立序、以乐致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自强不息、忠诚无私、举贤任能、礼让为先、尊老爱幼等等。《礼记》中说:“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天下之礼……致让也。”周礼文化中倡导人们在功名权利上要先人后己,在责任义务上要先己后人;为政者要不怀私心,以强国富民为己任;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要谦虚,尊重别人,宁可失去功名权利乃至生命,也不能与人相欺,即周礼所追求的辞让与不争思想。

《或庵寤语——居业堂文集》卷二○中说:“父母兄弟之间,只可言情不可论理,一论理则有是有非,是非之见横于中,未有不贼恩者。一味言情则是非泯,是非泯则和悦生,久之而非者亦化为是矣。”只是对妻子应有不同:“若于妻子则不可失之宽,又不可失之严,恩威并济可耳。”

由此可见,古时儒家“仁爱”的观念,既承认“爱有差等”的生活实情,又通过“推扩”的功夫,超越这种差等之爱,走向“一视同仁”。所谓“推扩”,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乃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这也就是所谓“博爱”,即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原道》)。此乃制度规范之正当性的根据所在。

从差等之爱方面看,兄弟情谊只是儒家倡导的“五伦”情感之一而已,既不能设想对父母的爱等同于对兄弟的爱,也不能设想对禽兽的爱等同于对兄弟的爱;从一体之仁方面看,儒家的博爱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充实内容的实质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既承认差等之爱的生活实情,又强调超越了这种差等之爱的一视同仁。

春秋时期的战争,在现在看来,似乎无法理解,但周礼盛行的时候,是不能单纯以现今的逻辑来评断的。(宋襄公之所以被称为五霸之一,自有其道理)。同理,对颖考叔个人行为,也不能简单以现今的三观来反推。

本文更倾向于第一种,颖考叔是纯孝的,感兴趣的亲们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