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读音像它的身份一样诡异。簋,读作guǐ,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簋的意思
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是仅次于青铜鼎的重器,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少,晚期前段逐渐增加。商代簋形体厚重,器身多饰兽面纹。西周时期簋的数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袭商式,中期变化较大,样式繁多,晚期趋于定型。春秋时期簋沿袭西周晚期形制,没有根本变化,到春秋中晚期,簋这种食器不甚流行,在传统的礼器体制中尚有所发现,但形制有较大变化。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
作用
商周青铜器以其雄伟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这些精美的青铜簋不仅是青铜重器,更是珍贵的古代青铜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簋的故事
郑国公的九鼎八簋礼制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礼仪用于划分人的身份,形成等级制度,音乐可以教化人心,潜移默化人们的行为。其中,鼎是极为重要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周礼规定天子使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这是郑国公所使用的一组礼器,包括九鼎八簋,共有31件。郑国位于现在的河南新郑,庄公在位期间成为最强势的诸侯国,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例。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天子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在许多诸侯国墓葬中出土了九鼎八簋的礼器组合,充分体现了当时诸侯僭用天子礼制,同时也折射出各国向往成为“霸主”。这就是孔子感叹的“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