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家业传承是家业品牌重要的文化内涵之一,“有家,有爱,有业,有幸福”是家业对每一位家人的衷心祝福,家业不只是一款酒,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当我们举起手中的家业酒,联想到古人的家业家风家训,岂不是一桩美谈?
(喝家业酒,品千古训)“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风尚,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是家庭或家族灵魂的延续。同时,家训也是中华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部分,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颜氏家训》并非家训的“始祖”
清代学者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中,把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作为家训的“始祖”,但他的这种观点并不被世人认可。也有学者认为家训是世族大家教育子孙后代的产物,初始于两汉,正式形成于魏晋,更有学者认为自从产生了家庭,就出现了家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首先,《颜氏家训》不是家训出现的标志,而是一部内容系统化、完备化的家训著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早在两汉时就已有一大批家训著作问世,如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书》、刘向的《戒子益恩书》、蔡邕的《女训》、匡衡的《论正家疏》等,虽然没有出现“家训”二字,但都是父辈训示子孙后代的言行准则。所以说家训既不是初始于两汉,形成于魏晋,《颜氏家训》也不是中国的第一部家训。
其次,自从产生的家庭,就出现了家训,更有些无稽之谈。最早的家庭形式是原始社会的母系家庭,那个时候,没有所谓的爷爷、丈夫、兄弟、儿子,家庭也形同虚设,为丈夫生儿子,为儿子生丈夫的事情,屡见不鲜。
(家风家训)中国家训第一人——周公旦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员白纲认为,家训的起源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大体伴随着宗族制确立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
《易经》中说:“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大意是:一家人中,女子主内,男人主外,这是天地之间的大道理。丈夫尽好丈夫的责任,妻子尽好妻子的责任,儿子尽好儿子的责任,长兄尽好长兄的责任,所有人各司其职,家道就能端正。如果所有的家道都端正了,那么天下也就安定了。《诗经》中说:“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意思是说,帝王充分弘扬好的德行,所有的诸侯们都会以此来效仿。
《尚书》中记载了周公训示子侄的许多珍贵资料,如《尚书·无逸》开篇,周公写道:“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周公劝告人们,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种地的辛苦,才会明白百姓的苦难。看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耘,将他们养大,他们却脾气暴躁,贪图享乐,甚至到处行骗,瞧不起种地的父母,说他们思想落后,没有见识。
(家风家训)除《尚书·无逸》外,《尚书》中的《君奭》《康诰》均是记录周公训示子侄的事情,《史记》《戒子通录》中也记载了许多周公的许多言行。古代家训正式形成是在周朝初期,而周公是我国家训的创始人。周公即周公旦,又名姬旦、叔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他制作周礼,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家训
人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对一个家庭风气、氛围和人文环境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上著名包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郑文融的《郑氏规范》,谢衡的《谢氏家训》等。
(家风家训)《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家训。颜之推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他博学多识,一生著述甚丰,但所著书大多已经望亡佚,仅存《颜氏家训》《还冤志》两部。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相结合,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教育思想上,他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不仅是小孩子要做的事情,大人们同样需要学习,总之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他追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学以致用。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诸葛亮通过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这篇短短的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并入选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家风家训)《包拯家训》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法律专家包拯写给后世子孙的家训。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包拯还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诫后人。
《郑氏规范》是郑氏家族的家训,郑家在明朝初期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其家族的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规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
(家风家训)《谢氏家训》是西晋谢衡所著,为避永嘉之乱,携全家白衣南度,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东山定居,史称东山谢氏。刚开始时,东山谢氏门第并不显赫,后因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等名人辈出而成为与琅琊王氏齐名的江左望族。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家业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