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多么丰富而有文彩啊!我遵从周代的礼制。”本章表达了礼乐文化一脉相承的道理,认为周礼最为丰富和完备。(1)监:同“鉴”,借鉴的意思。(2)二代:这里指夏、商两代;(3)郁郁:指文采的盛貌。有关礼的出现可追溯到上古五帝时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然而,那个时代只是礼乐文化的萌芽期,以巫祝、祭祀、神祇为主要的代表符号。到了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初年,才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形成期。周成王即位后,有着卓越治国才能的周公制礼作乐,考察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废除其中过分的内容,增益其中不足的部分,所制定出的周礼细致完备,内容极其丰富,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礼法以及饮食、起居、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周礼的影响立竿见影,对内,加强了周人的血亲关系,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对外,扩大了周文化对殷商遗民以及周边夷狄部落的统治,使得周王朝的内部更加稳定。《左传·隐公》篇评价周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意思是遵守礼制,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社稷安定,人们尊卑有别,上下有序,更加有益于后代子嗣。夫子极为推崇周礼,认为自天下为公的三代之后,西周的礼制是他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社会秩序,而如今连这样的秩序也不可循,故而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他也将周公作为终身奉行的榜样,甚至把不能梦见周公当成自己身体衰老、生命终结的标志。《述而·第七》篇里,夫子感慨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衰老得很厉害了!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他对周礼的尊崇,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日渐衰老而大道未行,感到凄凉和悲怆。即便如此,夫子晚年专心整理于“六经”,仍然是继周公之后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广收徒众,弟子三千,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的楷模。(第53期)本文来源:焦作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