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祭天的祈年殿
1.《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2.《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3.《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4.《尚书·汤誓》:"王曰:"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5.《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6.《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
7.《尚书·高宗肜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聴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豊于昵。"
8.《商书·咸有一德》说:"惟天降灾、祥,在德。"
9.《尚书》:"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10.《礼记·曲礼》::"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11.《左传·僖公十年》:“臣闻之,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图之。”
大意:
1.按祭礼祭祀了上帝,在高地升烟,遥望拜祭山川,传达给天地神灵
2.上帝对人的宠爱并不是固定的,对于做善事的人就降下各种祥瑞,对于作不善之事的人就降下各种灾难。
3.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4.我听到你们说的话,厦氏有罪,我敬畏上帝,我不敢不纠正。
10.祭祀不应该祭祀的神灵就是淫祀,淫祀就不会得到福份。
11.神不接受不是他族类的祭祀,人民也不祭祀不是他族类的神;
注释:
1.上帝:昊天上帝是华夏文明的正典祭祀对象。(并非玉皇大帝,此帝在佛道教影响下,在宋代因天书事件及宋君主崇奉道教修真,宋真宗特尊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进一步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因此混乱,逐渐被误认为“昊天上帝”了。然而明清两代并不将玉皇大帝当作昊天上帝)
2.祭天:祭天大典其实是人神沟通,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
拓展:
1.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2.欧阳修是正统的坚定捍卫者,是个斗士,认为佛教是夷教不是圣教,道教的三清是师法佛教之失之又失,即道教学了佛教的错误教义,还学的不伦不类,而把三清置于天帝之上,则是大逆不道。
3.昊天上帝唯一;五帝为昊天上帝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德性;天子为昊天上帝的感生子(郑玄)。宋明以后,感生说消失;人人均为昊天上帝之子,兼具完整德性。
4.周代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