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庙祭甲骨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陈尸祭坛的记

昨天我写了一篇《周文王九十七岁寿终正寝?别被《史记》等史书给骗了,他死得很惨》,着重辩驳了《礼记·文王世子》中“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的说法。“文王九十七而终”站不住脚的地方在于:《大戴礼》中明确记载“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即周文王在十五岁时就生下了次子周武王。而给周文王生育武王的女人,按照《管蔡世家》里面的记载,就是文王的正妃太姒。《管蔡世家》又交待得很清楚,太姒一共给文王生了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第九子康叔封,最十子厓季载。但是,文王死后十一年,武王克殷平天下,大封功臣昆弟,他的两个弟弟康叔封和厓季载竟然因为年幼没有得到封国。由此可以推知,康叔封和厓季载是太姒九十岁时生育的,这绝对不符合生理科学。所以,周文王死年,决不是九十七岁。《大雅·大明》篇中又说“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即周文王在继位之初就与太姒结婚了,将之与《尚书·无逸》所记文王“享国五十年”结合起来看,文王死年大概是六十三岁。文王是怎么死的呢?《无逸》篇里面记载有“文主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之语。即周文王应该是身遭不测,王业中断,仅享国五十年。很多读者支持我的分析,并给我留言补充,说某专家在电视节目中声称:陕西岐山周原发掘出了记载有周文王遭肢解并陈尸祭坛的甲骨。我找不到该电视节目来观看,但在网上找到了一大堆诸如“周文王惨遭开膛破腹”、“周文王被当成了祭品”之类的网文。这些文章大同小异,都附上一张周原甲骨文的描摹图,但都对图中描摹的文字视而不见,闭着眼睛自说自话。他们说:考古学家年在陕西岐山周原发掘出一块甲骨,上面刻着‘王祭祀大甲,册周方伯,先王保佑风调雨顺’的文字,翻成白话文就是:商王祭祀第四代商王大甲,用周方伯祭祀,先王会保佑当年风调雨顺。然后,他们对“周方伯”前面的“册”字做了一通详细的解释。说:周方伯就是周文王。原文中的“册”字是个象形字,意为一条条肋条骨,这段甲骨文的意思就是把用于祭祀的人杀死,然后剖开胸膛摆好,并显露出一条条肋骨。所以“册周伯”就是把周文王开膛刨胸摆上祭坛。关于甲骨文中的“册”字,济宁甲骨学大师屈万里先生认为,卜辞里出现的“册”是“册告”的意思。如果有“册祝”二字,即是意味着这是向神祝告的文书。历史学家白玉静却认为,“册”象用来圈养牲畜的篱笆之形,意指用来祭祀的牺牲。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则认为“册”字与“删”通用,含有“砍”、“斫”之义。古文字学大师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中直接把“册”字作“杀”字解。但话说回来,周原甲骨文描摹图上的文字,并非“王祭祀大甲,册周方伯,先王保佑风调雨顺”。其实,稍微动脑子想想,“风调雨顺”这个词,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甲骨文里!原文是:“贞王其皋又(佑)大甲,册周方伯,卤(斯)正,不左,于受又(有)又(佑)。”那么,这短短的十九个字,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这片甲骨,到底是商人刻辞还是周人刻辞?话说,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发掘出了大批甲骨,数量达到了一万七千多片。岐山凤雏村一带,是周人迁丰前的岐邑所在,而从出土遗址的建筑构造看,其明显属于“前宫后寝”的宗庙建筑。因此,当年主持发掘者徐锡台就认为周原凤雏遗址为周室宗庙建筑。通过对这批出土甲骨的译读,发现上面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周人早期的祭告、祈年、田猎、征伐等活动。所以,学术界的有识之士都认为,这些甲骨应该都是周人刻辞。但出土于凤雏甲组建筑基址西厢房二号房间编号为H11的窖穴内的四片甲骨,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其中被冠以H11∶84编号的甲骨,就是记载着“贞王其拜又大甲,册周方伯,卤正,不左,于受又又”这十九个字的甲骨。H11:82编号甲骨记载的是:“……文武……王其邵帝……天囗典册周方伯……囟(斯)正亡左……王受又(有)又(佑)”H11:1编号甲骨记载的是:“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贞王其邵祭成唐(汤)将(鼎),御(示),服二女,其彝:血羊三,豚三,囟(斯)又正。”对比一下殷墟甲骨,殷墟甲骨中有许多卜辞记录地点,殷墟卜辞中商王在京城外或诸侯国的祭祀行为一般都要指明占卜祭祀的地点。殷墟甲骨喜用龟背,字体线条较粗,钻孔多是枣核状孔。这三片甲骨和其他周原甲骨别无二致,卜辞不记录地点,没有像殷墟卜辞那样由前辞、贞辞、占辞、验辞组成的完整形式;用的是龟腹,微雕,文字线条很细、方凿、圆钻平底。它们应属周人刻辞。那么,甲骨上提到的“周方伯”是谁呢?《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即在殷周时代,方伯就是是一方之长,诸侯中的领袖。由于H11:1编号的甲骨里提到了“帝乙”,而这帝乙就是商纣王的父亲。另外,“帝乙”是商王死后才有的“日名”,所以,这个“周方伯”应该就是周文王姬昌。既然这样,很多人就会认为这三片甲骨上出现的“王”就是商纣王。但这些甲骨是珍藏在周室宗庙中的,说商纣王来周室宗庙祭祀先祖,似乎说不通。而说商纣王来周室宗庙祭祀先祖,并把周文王像牲口一样宰杀,“剖开胸膛摆好,并显露出一条条肋骨”,然后摆上祭坛,那就更加说不过去了。那么,说周人把记载有“周文王被人家像牲口一样宰杀”的血腥记载珍藏在自己的宗庙里,那就真的是匪夷所思了。另外,从周原其他甲骨文可以看出,周人凡在述及商王,都不单独称“王”,而是称“衣王”或“商王”。而对本族之王一律直接称呼为“王”。因此,这个“王”不可能是商纣王,而是周文王。但有人会感到奇怪:从这三则庙祭卜辞看,这个“王”所祭对象是成汤、太甲、文武丁和帝乙等商人先祖,他怎么可能会是周文王?是这样,中国古代有一个“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祭祀原则。而根据《左传》、《周礼》等先秦文献所记载,三代又实行有一种名叫“命祀”祀典制度,即以命令的方式,要求邦国、都鄙等必须遵从王室之命进行祭祀。比如《墨子·非攻下》记载:“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又比如《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记载:“卫成公命祀夏先王相,宁武子以周室命祀拒绝。”可见,这种命祀不仅发生于先周时期,也存于灭商之后。显而易见,一旦弄清楚了甲骨上“王”指的是周文王,而“周方伯”指的又是周文王,自然就不会认这个“册”字作“杀”字解了。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文献组课题组长杨升南先生认为,这里的“册字”表达的就是“册命”、“册告”、“册封”的意思。那么,这三片甲骨分明是什么意思呢?下面逐一进行解读。H11:1编号甲骨说的是:癸巳日,在文武丁、帝乙宗庙,文王祭祀成唐,二嬖妾参与其事,杀了三头公羊,又杀了三头小猪,诸事完毕,(是否吉利?)。H11:82编号甲骨说的是:在文武丁神主前,文王祭祀某先王,请册命周方伯继承殷商之天命(是否吉利),果然应验,文王受到保佑。H11:84编号甲骨说的是:文王祈求太甲,册命周方伯继承殷商之天命是否吉利,果然应验,文王受到保佑。有人会觉得奇怪,成汤、太甲、文武丁和帝乙等人都是殷商先王,他们怎么会保佑周文王承殷商之天命?周文王只有脑袋被驴踢了才会祈求他们保佑自己继承殷之天命吧?但是,大家只要注意这样一个现象:早期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从没出现过“文王称王”的说法,所记载的都是“文王受命”。文王和武王为了宣扬伐商的合法性,长期采用了自己接受天命的说法。这“天命”,指的既是上帝之命,也是前代圣贤先王之命。对于“文王受命”,周人一律都说:“受命,受殷王嗣位之命。”清朝人陈奂因此说:“文王受命于殷之天子,是即天之命矣。”所以,在那个年代,周文王祈求殷商先王保佑自己继承殷之天命,大家都觉得是很正常的。最后总结陈辞:“册周方伯”绝不是杀周方伯,而是册命周方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