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知识 >> 说词周礼

说词周礼

中科爱心救助 http://m.39.net/news/a_6169081.html
以上图片格式,支持下载建档

儒家学说是中国过去两千年的思想核心。《周礼》被奉为儒家经典著作,而维护周礼又是公认的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因此,不了解周礼的前因后果而谈国学,只能衍生出对孔子思想乃至中国古代哲学的牵强附会的解说。

礼,最早指“祭神”、“敬神”,后来逐步引申为“制度规范”。上古时期,祭祀和战争一样,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国之大事,祀与戎也”。而所谓周礼,不是周朝的礼仪制度,而是周朝初期建立的一整套社会治理的规范。

前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三年后,武王去世,其子周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武王弟弟姬旦(首任周公)摄政七年。摄政期间,周公封干的三件事奠定了周朝近年江山的基础:封诸侯、平叛乱、制周礼。

封诸侯就是将国土分给姬姓同宗、异姓功臣、殷商贵族、上古先贤后裔,让他们封侯建国。诸侯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配置不同规模的土地和军队。和天子血缘越近,封国位置越靠近京畿。外姓功臣封在边疆,让他们防御域外异族。这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肇始,其意义是以最低成本换取国土的安全和王权的稳定。

叛乱由武王和周公的三个兄弟发起。叛乱缘由就是三人对武王传位给儿子不满。这个情绪可以理解,因为周以前的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父终子及并行,而且兄终弟及的案例数量上不少。

制周礼是与封诸侯、平内乱一脉相承的举措,说到底是给这些诸侯的后世子孙定规矩,以确保王权的永久稳定。

周礼的核心内容有三。

其一是明确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原则同时适用于周王室和各诸侯。其意义就是避免争议的发生(因为儿子可以有无数,但嫡长子始终是唯一的),确保权力的和平、有序过渡。

其二是明确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和诸侯们在经济、军事、外交上的权限。例如,规定王室军队的规模上限为六军(7.5万人),诸侯国们只有一到三军(1.25万人到3.75万人)、且随时需听从天子调动。再如,诸侯们要向周天子纳贡、朝觐,陪侍天子主持的各项祭祀典礼等等。

其三是明确以血缘为纽带的金字塔型社会治理结构。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被分封为诸侯。天子是大宗。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即封地)内却是大宗。

卿大夫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被分封为大夫。大夫对卿大夫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地内是大宗。

大夫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子是士。士处于贵族阶级最底层,不再分封。

大宗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和政治上的特权。

这种天子-诸侯-卿大夫-大夫-士-庶民的金字塔结构,虽然在后世两千年趋于扁平化(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被不断压缩),但它的内核-家国同构(家族与国家的组织结构相同且彼此垂直关联)的治理理念-却通过一代代儒家学者和官员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强化,并与嫡长子继承制一起、构成了两千年密不透风的宗法制度。

这里要插一句。严格意义上,“家国情怀”及其引申出的“有国才有家”的观念,就是这套宗法制度下的独特概念,所以不能简单地平移、应用到当代社会。因为这里的国是指超越一切的王权、皇权,家是指依附于王权、皇权的贵族家族(组织),并非现代意义的国和家。

周礼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上到官制、祭祀、朝觐、封国、巡狩、生产,下到饮食、嫁娶、丧葬、成人礼,乃至建筑、车骑、服饰的规格,什么都管。其逻辑是“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必须符合他在金字塔结构中的位置所对应的等级限制;超越这个等级限制就是僭越,就要受到大宗的惩罚。”

根据《史记》记载,周公当年所创制的周礼,记录在一本叫《周官》的书里。但这本书早已佚失。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确实提到过这本书,但诸侯们到底有没有看到过这本书,却是个未知数。

汉成帝时期(前33年-前7年),宗室大臣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校对民间收藏的古籍时发现了《周官》,遂加以著录并进献朝廷。当其时,王莽已权倾朝野。不久,王莽篡位。经刘歆奏请,《周官》被王莽正式列入学官,更名为《周礼》,并成为他的一系列今世骇俗的托古改制的理论依据。鉴于王莽和刘向父子都是儒家出身,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这本被后世尊为儒家经典的《周礼》,认为他根本不是周公所著《周官》,而是刘向父子和王莽三人合谋的伪书。

真实也罢、伪书也罢,我们现在看到的《周礼》,是被后世儒家学者-孔子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编辑并注疏的《周礼》,而不是周公创制的周礼,这是明确的事实。而孔子虽然在他自己写的《春秋》里一再表达对周礼的尊崇,但他为什么要复兴周礼,他是怎么看周礼的,《春秋》里没明确提到,他的学生们编的《论语》也没明确提到。

既然如此,后世那些不断为巩固宗法制度添砖加瓦的的儒家学者们(他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又凭什么认为“家国同构”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周礼的精髓呢?

哪来这么多为什么!不管孔子到底怎么想的,在历代儒家学者的添砖加瓦下,宗法制最终禁锢了中国两千年,这是无法挽回的,虽然这不是孔子的错、更不是周礼的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