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是任性为之还是思虑已久他为了东

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姬宫湦为了搏美人褒姒的欢心,在佞臣虢石父的建议下点燃了只有当周王室有危机向四方诸侯求援才能点燃的烽火台。当四方诸侯看到烽火台上狼烟升起的时候都以为周王室出现危机,纷纷出兵勤王,前往天下共主周天子所在的镐京。

当各路诸侯率兵到达镐京城墙下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进犯周天子的敌人,反而听见了在镐京城墙上一男一女的欢笑声。

不明所以的诸侯们在看清那一男一女是周幽王和美人褒姒的时候,他们瞬间明白了这一切原来都是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的欢心而上演的一处“烽火戏诸侯”。

在诸侯们退去后,周幽王不顾周礼悍然废除了原王后审后和原太子宜臼,而是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行为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但周幽王依然我行我素。

申后的父亲申侯听说后非常生气,于是决定发兵前往镐京向周幽王讨要说法。公元前年,申侯勾结西弗、犬戎等游牧民族部落进攻镐京。

当申侯的军队开进镐京的时候,周幽王派人点燃狼烟向诸侯求援,但当诸侯们看到烽火台的狼烟时,都认为又是周幽王在玩“狼来了”的游戏,于是诸侯纷纷选择无视这件事情。很快,镐京就被攻破了,周幽王最终也被申侯杀了,周幽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等待着勤王军队的到来,但讽刺的偌大的西周竟没一个人来救贵为天子的周幽王。

周幽王死后,申侯拥立自己的外孙姬宜臼为太子,也就是西周的终结者兼东周的建立者周平王。

周平王上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国迁都,这件事也是他这一生中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同时也对华夏文明的体系划分和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上有人说正是因为周平王的迁都才导致周朝衰败以至于最后的灭亡,也有人说周朝衰败早在周幽王之前就开始了,而周平王迁都正是周朝衰败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历史上对周平王执意要迁都的原因更是众说纷纭,但周平王执意迁都的原因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而是经过周平王深思长虑后的一场政治大阴谋。

周平王上位后准备迁都的一个原因在与,当时申侯和犬戎、西弗等游牧部落攻进镐京后,那些游牧部落并没有像之前跟申侯约定好的那样杀掉周幽王后就退兵,反而那些游牧部落在进入镐京后到处屠杀城内百姓、掠夺王室财产。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到:“戎主把杀幽王一件,自以为不世之功,人马盘踞京城,终日饮酒作乐,绝无还军归国之意。”由此可见,那些游牧部落并没有归还草原的意思,反而有占据镐京的迹象。虽然后面在诸侯们的“逼退”下,犬戎和西弗部落退兵而去,但此时的镐京城内已是断壁残垣和满目疮痍,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不适合做周天子的居住地。

在周平王看来,那些游牧民族有第一次入侵镐京就会有第二次的入侵,况且他们是在各路诸侯带兵的前提下才退回草原,一旦诸侯们回到各自封地,谁又能保证反复无常的草原部落不会再次进攻镐京呢。

并且周平王要东迁的洛邑之地乃是他的祖先周武王和周公旦钦定的大周第二都城。

周平王东迁还有一个原因在与当时勾结游牧部落杀死周幽王的是申侯,而申侯是他的外公,虽然说周平王并没有实际参与到这件事中,可最后登上王位的既不是申侯也不是戎主,而是他姬宜臼。就光凭他和申侯的这一层关系,他是怎么也洗脱不了篡位的嫌疑。

周朝最看重的就是周礼,周朝有着“周公作《周礼》,定周八百年”的说法。

周礼可以说是周朝的国法,周礼也是周朝在灭商之后能够快速回血和强盛的一个原因,由此可见,周礼不仅是周朝的立国之本更是周朝的强盛之基。

周礼中最注重的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身份地位和伦理关系。周平王作为儿子有弑父的嫌疑、他作为废太子有篡位的动机,他的外公申侯作为臣子有以下犯上,祸乱朝纲的事实。

虽然周平王成为了周天子,但他有驳周礼的行为早已失去了人心,特别是失去了在朝中有着话语权的大臣的拥护,除了申侯和一些少数人站在周平王这边,其他人都对周平王成为周天子这件事情所不齿。

所以在周平王登上王位后不久,在以虢公翰为代表的大臣的拥护下,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周携王。在他们看来,周平王有弑父夺权的嫌疑,他的上位不符合周礼,进而他的政权也就没有合法性。

虽说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但在周幽王的太子伯服时死后,按照周礼也就只有他能够继承周天子的王位。

于是,周朝就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周平王也知道他属于理亏的一方,他也的确违背的周礼,他也知道他在朝中既不会得到大臣的支持,而且也得不到众多诸侯的拥戴,假若周携王振臂一挥号令天下诸侯来讨伐自己,周平王也不能保证有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传统的天下诸侯不会来讨伐自己。

由此可见,镐京相比于表面的残败不堪和哀鸿遍野来看,镐京更像是一个可怕的政治漩涡,而那个政治漩涡的中心对准的矛头正是他周平王。

所以,周平王为了不被周携王所消灭只能选择迁都,只能被迫远离那个正在逼近自己的政治漩涡。

正是因为周平王有弑父篡位之嫌,在周平王昭告天下准备举国东迁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天下人的支持,甚至没有哪一路诸侯肯前来护驾。

虽然说周平王一生除了迁都再也没能拿得出手的大事,但不得不承认周平王还是懂的些许王道的,他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为了应对无人前来护送的情况,周平王花了很大的血本拉拢了两个诸侯和一个大夫前来护驾,这三个国家分别是秦、晋国、郑国和卫国。

周平王拉拢秦的原因在与秦自秦非子时期就一直为周王室养马,所以秦人对周王室向来马首是瞻。而且秦国的封地远在西陲,秦人一直也被山东诸侯视为蛮人和匹夫,可以说当时没有哪一个诸侯能看得起秦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此时秦的封地不足五十里,秦的领头人秦开的爵位是西陲大夫,连一个诸侯都算不上。周平王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周平王知道此时的秦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他知道强悍的秦人最想得到的是什么,那就是扩大领土,成为诸侯。

于是,周平王与秦开达成了协议,他们约定护驾后封秦开为诸侯并且把犬戎的领土划分给秦国。

周平王之所以这么慷慨大方是因为在周平王看来,爵位只是一个称号,我现在可以封给你那以后也可以取消你的爵位。至于许诺给秦国的土地现在被犬戎所占领,而犬戎自古以来就是让周朝头疼的存在。

若是秦人打不跑犬戎只能说明秦人自己没本事,若是秦人打跑了犬戎那么一方面可以解决犬戎这一大隐患,另一方面也向世人说明秦人是在我周天子的授意下攻打曾经杀死周幽王的犬戎,他也在向天下宣告他政权的合法性。

周平王对秦人开的这张“空头支票”可谓是恰到好处,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强悍的秦人个个都是实干家。

在秦开立国之后,不屈的秦人打跑了犬戎。而秦国在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后,逐渐从一个落后的西陲部落发展成为统一华夏的大秦帝国。

周平王选择晋国是因为晋国跟周朝颇有历史渊源,武王灭商后,封自己的儿子唐叔虞在晋地,唐叔虞建立晋国,晋国从诞生起就有着拱卫周天子的先天义务,所以晋国一直作为周朝的卫国存在,并且晋国历代国君几乎都与周天子交好。

周平王也是考虑到这层血缘关系才会拉拢晋文侯姬仇,但周平王也知道仅仅靠他跟晋文侯都姓姬来说动晋文侯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周平王跟晋文侯约定,护驾后周平王允许晋文侯在汾河流域发展自己的势力,实际上就是给予晋国吞并其他国家的合法性,而这正中了晋文侯的下怀。

其实对于支持周平王还是周携王,晋文侯还是有所考虑的。因为晋国不像秦地的秦人,秦人弱小,所以秦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对于秦人来说,无论是依附谁对秦人都百利而无一害。

但晋国不一样,此时的晋国国力强盛,晋文侯有站队和押宝的机会与能力,这对晋文侯也是一次考验。晋国为了表示自己对周平王的‘忠心’,在护送完周平王后杀死了跟周平王对立的周携王。

晋文侯的这个行为,再一次彰显了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并且稳定了东周的局势,周平王也对晋文侯非常感激,甚至给予了他可以代行王权的权利。

后世也把晋文侯比作东周的周公旦,正是由于晋文侯压对了宝,才造就了日后强盛的晋国,甚至就算三家分晋后,在战国前期和战国末期,魏国和赵国都能压制强秦那么多年。

周平王拉拢郑国更像是一种你情我愿的情况,此时郑国的领导人是郑武公,早在周幽王时代,郑国在周朝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小,逐渐被其他诸侯边缘化,为了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郑国只能寻找别的突破口。

恰逢此时周幽王被杀,周平王选择东迁洛邑,而郑武公也是抓住了这次机会,主动联络周平王。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周平王要去的洛邑,与郑国东迁后的新政距离很近。而郑国随后的东迁也暴露出了他很明显的政治目的,郑国想达到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状况。

于是在周平王东迁后,郑国的发展与崛起也很迅速。由于背靠周天子,郑国对外疯狂的发动战争,郑国的土地扩张也很快。

郑庄公在朝中也多次擅行王权,完全不顾及周天子的颜面,甚至郑庄公的光芒甚至一度超过周天子。

公元前年,对郑国行为忍无可忍的周天子发兵讨伐郑国,但没想到的是,最后郑国竟然打败了周天子。也正是通过这场战争让天下诸侯认识到,周天子的军队也不过如此,曾经强盛一时的周朝已经不复存在。

周朝自此开始正式衰落,周朝的王权也开始旁落,郑国也成为了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这个导致的连锁反应是诸侯们在扩张自己地盘的时候,也不再看周天子的脸色,也不再顾及周天子的颜面。

于是周朝在各个诸侯的蚕食下,周天子的地盘也仅限于洛邑周边,自此东周也正式开始了春秋战国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