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6月2日7时4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0个节气——夏至。夏至是一个特殊的节气,这一天“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此时节日照雨丰,水稻扬花,瓜果渐熟,蛙鸣伴禅吟。夏至的到来标志着炎热盛夏的来临,意味着高温炙烤的开始。
气温走高,盛夏来临
在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就是夏至。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每年的6月2日或22日夏至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高,这也意味着夏日酷暑正式开始,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而天气会越来越热。因此,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二候蝉始鸣,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从气候特点上看,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的到来标志着炎热盛夏的来临,意味着高温炙烤的开始。
穿衣指南散热为主
从气候上看,进入夏至后,天气会越来越炎热。我国有句老话:“夏至不过不热”,对此,专家介绍,夏至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进入夏至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朗少云,阳光照射强烈,地温升温快。其次,进入夏至后,虽然白昼时间在慢慢缩短,但是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依然远远大于地面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因此夏至后地面的热量还将不断累积。另外,夏至后主要刮来自海面上的东南风,东南风温暖潮湿,因此夏至后的气候特征是气温高、湿度大,因此天气就会更闷热。
为此,在这个时段,在穿衣上,要有讲究。夏天,选择服装的颜色很重要。一般认为,衣服颜色不同,吸收和反射热量的强度也不同。颜色越深,吸热越强,颜色越浅,反射性越强,吸热性越差。所以,夏至时节的衣着应以短杉、短裙、短裤为好,并尽量选择宽松的款式,这样有利于通风散热。
夏至还是一个特色的节气。中国古时又称夏至为“夏节”“夏至节”,素有祭拜先祖、祈福美好的习俗。《周礼·春官》中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日祭祈神明,意在消除疫病和灾荒;汉代以后,为祈求五谷丰登,粮仓充实,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祭拜仪式。在妇女们之间,也有约定俗成的夏至礼节,在妇女们会在这一天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据《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其中“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从而消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正如春节吃饺子,端午包粽子,中国人不仅喜欢美食,而且在不同的节令有不同的应景食物。在夏至这天,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谚有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晚睡早起,淡食心静
中国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夏九九”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它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自夏至日起,天气越来越湿热,人们的身体会明显感觉到疲乏燥热,心悸气短,食欲也会随之下降,因此需从睡眠、饮食、穿着、情绪等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在生活起居上,要晚睡早起,适时午睡。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每天午睡半小时左右,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饮食上,要清淡除燥祛湿,炎热天气当以清淡饮食和平和水果生津解暑,同时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促进食欲等功效,多吃苦瓜、香菜等苦味蔬菜益处多多。
另外,进入夏至后,天气炎热,为了解热消暑,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十分必要。但是,若贪凉过度,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或电扇不离身,或彻夜露宿,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
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进入夏至后,要切忌发怒,使体内阳气得以渲泄。要应和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使心神保养。
古诗里的夏至之美
《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后得雨》
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谚语:
夏至鸣雷六月旱:意思是说,进入夏至后,宜下雨,但是忌雷。这是因为夏至时节的雷阵雨大多是局地热对流产生的。而局地热对流一般产生于高气压环境,夏至鸣雷,表示天气仍然在高气压控制下,所以六月会比较干旱。
夏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意思是说,夏至时节这一天如果不下雨,将预示着三伏天里炎热酷暑,温度非常高,酷热难当。因为三伏天里雨水少,天气干旱,因此,温度越来越高,炎热酷暑。同样的道理,如果到了重阳节,天气炎热不下雨,预示一个冬天会比较晴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