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作者:杨向奎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4-1
定价:98.00元
装帧:精装
ISBN:3
编辑推荐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是著名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先生的力作,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文献与考古、及民族学研究的三重证据,深入讨论宗周以来夷夏合流,礼乐文明的发展与演进。
·回溯了华夏文明形成的根脉。
内容简介
本书为杨向奎先生经典著作《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重刊。该书是杨向奎先生对宗周社会历史的专题研究,从中国最古的四代虞夏商周起寻踪氏族与地理的源流,重点讨论周氏族兴起与国家社会形成的各个方面。宗周社会是中国古代的时间坐标,宗周夷夏合流,此后形成华夏民族,使夏商以来的传统文明发展到新的顶峰。作者杨向奎先生以文献与考古相结合,并借鉴民族学的研究,采用三重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发展,文王、周公之开明设施,以多重证据论证了“郁郁乎文哉”的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的发展造就了春秋时代思想的繁荣,管仲、老子、孔子、墨子四大家的出现,使中国的传统文明由浩瀚洪波汇成几支巨流。其中孔子发展了儒家,此后儒家思想陶冶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而墨子则在古代科学上取得了空前成就。
作者简介
杨向奎先生
作者杨向奎,字拱辰,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后相继执教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主编《文史哲》。年入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秦汉史研究室和清史研究室主任。杨向奎先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经学专家。一生留下了多万字的高水平著作,被称为史学界一代宗师。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如《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哲学与科学—〈自然哲学〉续篇》、《墨经数理研究》,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如《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绎史斋学术文集》、《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经学方面的著作如《儒家思想与大一统》、《经室学术文集》、《清儒学案新编》等。
目录
上卷?宗周社会
第一 氏族篇与地理篇??
氏族篇??
地理篇??
第二 建国篇??
(一)文王兴起??
(二)武王伐纣??
(三)周公摄政??
(四)成王建国??
第三 社会篇??
(一)社会发展模式??
(二)信仰与迷信??
(三)社会思潮??
(四)风俗人情??
下卷?宗周的礼乐文明
第一 礼的起源??
(一)导言??
(二)礼 尚 往 来??
(三)冠礼、婚礼??
(四)军礼??
第二 周公对于礼的加工与改造??
(一)周公制礼作乐??
(二)德 与 礼??
(三)诗 与 乐 舞??
(四)本 章 总 结??
第三 孔子对于礼乐的加工与改造??
(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二)仁与礼??
(三)君子儒与小人儒??
(四)本章总结??
精彩书摘
(二)武 王 伐 纣
《史记·周本纪》云: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纣虽败死,但非无材勇者,《史记·殷本纪》称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下”。有才而骄,有力而暴,好酒滛乐,诸侯皆畔,诚所谓“一夫纣矣”。但武王伐纣、灭殷,亦经几代努力,尤以文王时之文武经略,已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先是对岐周附近诸邦之清除,继对东北东南之经营,所谓“经之营之”,不仅在台沼之建设也。在晋南一带早已遍布诸姬,而虞仲之奔虞,更为宗周东下之东道主,崤函北道,固已为宗周所掌握。东南地区,所谓汉阳诸姬,武王东征前已有移殖,而武王伐纣时之与国,如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多处于今陕西、湖北间,汉水流域者,逼近“诸姬”地区,乃宗周之与国或附庸。成王初周公奔楚之传说,即因宗周于此早有经营,否则周公不能远奔荆蛮也。
“周南”“召南”之地望,亦不能于“周”“召”原封地求之,当为周召两地周族之南方移民区,即所谓汉阳诸姬。周公召公都冠以原封地,周初铜器及《周书》诸诰均称周公,召公虽稍晚,但亦见于《周诰》及《逸周书》。《逸周书·作雒解》云:
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
又《左传》僖公四年传,“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召康公即太保召公奭。“夹辅周室”即周公、召公左右辅佐周室,因夹辅而误为“分陕”,周之一统不限于陕,固不能分陕而治也。“公”上冠以“周”“召”,周召为原封地,《史记·鲁周公世家索云,“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以为周公之采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又《燕召公世家索隐》云,“召者,畿内采地。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是以“二南”之形成绝不在宗周中叶后而在其初,汉水流域,文武之际已为周有,《诗》在二南中虽有北方色彩,但诗随移民而往,民谣之来源固可以甚古也。
如此则在武王伐纣之先,周之东北,东南,即殷之西南、西北及西部早为宗周所有或其与国,而殷之后方东夷、“人方”,亦已叛商,如殷末卜辞有:
癸巳卜贞:王旬亡戾。在二月,在齐次,隹王来征人方。(《前》2、)癸酉卜:在攸,泳贞:王旬亡戾。王来征人方。(《前》2、16)
“人方”与殷本为同根,今亦相煎,于是殷商四面楚歌,败亡必矣。
但战争之胜败,固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而武器之精良与否,一如生产中之工具,亦起重要作用。武器对比,殷周两方之实力如何?当时战争,战车乃是上力,一如现代战争中之坦克,因之战车性能颇能左右战争。近年考古学界,于殷(末)周(初)战车都有发现,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前言
这不是一部西周断代史,我只是对宗周社会历史作一些专题研究。但这些专题研究要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不是一部论文集。因为是专题研究,所以在前后章节中的内容,有时不免重复。我想避免过多的重复,因之在相似的内容中还是有所区别。这部书涉及的问题不少,而有关的古史材料却不多,越往上溯,材料越少、越难,越难运用。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间社会发展之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的三重证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因此在我的研究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民族所及中央民族学院的朋友们给了我许多帮助及启发,我向这些朋友谨致谢意。
历史是时间的坐标,没有历史,在社会上很难有时间的感觉,人们在何处寻找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时间感,时间在不断地流。但这时间流如果没有历史为坐标,纵的时间流将化为横向空间,如百川之汇于大海,何处再有时间。时间空间是可以转换的,这是历史时间的本质。
虞夏商周是中国最古的四代,这些坐标,我们说这是中国古代史;汉魏六朝是中国中古。没有这些古代、中古,就没有历史,人们就丧失时间感。没有时间的宇宙是“三维”,在三维世界中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时间,也就没有历史。在本质上历史的时间与宇宙的时间是可以统一的。
此书从宗周的氏族源流开始,是周民族的历史开端,也就是属于周族的历史时间开始了。历史的载体是空间,我们遂续作周初的历史地理研究。周氏族上场了,他们占据了空间,舞台属于他们而有所作为,于是历史时间也属于他们。
宗周是夷夏合流,此后华夏民族形成,而“郁郁乎文哉”的周,使夏商以来的传统文明发展到新的顶峰,为以后中华民族之灿烂文明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研究了宗周的礼乐文明,这种文明离不开文王、周公之开明设施,春秋时代继续发展,管仲、老子、孔子及墨子四大家出,遂使中国之传统文明,由浩瀚的洪波汇成几支巨流。孔子发展了儒家,使相礼的小人儒变成君子儒,遂使“经学注我”,而经学变成儒家私学。于是经学与儒家合,儒家与教师合,师儒不仅经师且为人师矣。华夏族之民间教育遂为师儒垄断,有此垄断,儒家影响遂无孔不入,有饮水处即有儒家。儒家思想陶冶了民族性格,于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不高明不会有四千年的灿烂文明,不中庸不会长期稳定而守恒。这是我在本书内阐明的观点之一。是与不是,尚望高明指教。
墨子在古代世界科学上的成就是空前的。在科学史上最先使时间、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是《墨经》。而且《墨经》在数学分析及力学方面的成就更是惊人。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玻恩(MaxBorn),当他不了解中国科学史前,以为只有欧洲人才有科学;了解后,方知不然。其实玻恩还不了解墨子,如果了解,更会有不同评价。墨家是自豪又自信的,墨子弟子曾经说:“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子墨子之言将永在也。墨家以外,尚有名家惠施,与墨家互相訾应的惠施多能,“其书五车”。
我不想夸大中国古代文明,书中所言,都有实证,甚盼我们的古史专家、哲学史家、科学史家,不吝赐教。
本文转发自燕园礼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