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皇帝的后宫,人们常用“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来形容古代帝王的妻妾成群,更有“三千粉黛”、“后宫佳丽三千”的夸张说法。
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确实拥有无可匹敌的权威,但为了满足皇帝的私欲,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繁衍宗室子嗣,以保证皇权的顺利继承,形成了一套为封建君主统治服务的后妃制度。
在民间,皇帝后宫简称为“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事实上,这个说法只是百姓对众多的妃嫔的一种想象。事实上,皇帝所拥有的妃嫔数目,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从古代到现在,皇帝纳妃没有不多,只有更多。
帝王为何要收留如此多的妃嫔,其中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了延续皇室血脉,保证皇族兴旺,但是妃嫔的数量达到成千上万,那就只能用另一个理由“好色”来解释。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曾说过:“剥天下之骨髓,离天下之孩子,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民间所说的三宫,一般指的是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制度。三宫之初乃指诸侯大人所处,天子后妃所居为六宫。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诸侯的灭亡,三宫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汉时即称帝、太后、皇后为三宫,又称太皇、太后、皇后为三宫。唐朝的穆宗又把二太后和皇后称为三宫。所以,“三宫”在诸侯国时,指的是诸侯夫人(顶多是王后),而非皇帝的妻子。
六宫,由六宫演变而来,指古代女皇的寝宫,后泛指女皇及其他后妃。《周礼·天宫六宰》记载:“以阴礼教六宫。”两汉时期的经学家郑玄注:“寝宫有六,其中一正寝,五燕寝,合即六宫。”
也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里的六宫就是指皇帝的妃嫔。
就七十二妃而言,中国古代的后妃制度中没有设置七十二品级的妃位,也没有规定帝王后妃可达七十二人,这里的“七十二”就是一种用来形容后妃众多的夸夸其谈的说法,一如“三千粉黛”,即使是整个中国古代帝王都不会有“七十二妃”的说法。
皇婚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娶皇后上,这一点和民间的娶妻情况颇为相似,相对地,纳妃与百姓纳妾一样,要想得到皇帝的宠爱,必须要有一个简单的过程。
以一夫多妻的观点来看,女皇可理解为皇帝的正妻,其他妃嫔则等同于民间富户人家的妾,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但妃和妾,在社会地位和待遇方面,却有天壤之别。
第一,从社会地位上看,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独创,嫡妻为皇后,其他妃嫔则称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等。在西汉初期,名称进一步规范,皇帝的母亲称王太后,祖母称太皇,后妃称后妃,其余妃嫔除沿袭秦制外,汉武帝时期还设立了外戚、外戚夫人。
虽然身在王宫里,看上去风光无限,但妃嫔们内心的痛苦,也许也只有自己知道,在某种程度上,她们也不如妾自由快乐。
后宫佳丽三千,但皇帝只有一人,这些妃嫔中能得到皇帝“临幸”的只有极少数,大部分女子从妙龄少女开始独守空房,直到风烛残年。既使其幸免于难,也要担心别的妃嫔争风吃醋,由此引起腥风血雨。唐朝白居易曾写过一首《上阳人》诗,就是以宫怨为题材的。
上阳人,上阳人,暗色苍白头发。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入时,入时十六今六十。共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同一时期,另一位诗人元稹也写了《行宫》——
少古行宫,宫花孤红。
白头宫女,闲坐玄宗。后妃制度和社会中的妻妾制度,都只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的具体化,它在满足男性一己之私的同时,也将无数女性推向埋葬青春与人身自由的深渊。这种体制背后的现实,并非宫廷戏剧中的风雨飘摇,而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悲伤和残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