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白银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端、黄河上游,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黄河流经白银公里,呈S形贯穿全境。白银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要地、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享誉全国的工业重地、绿色高效的农业基地。所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
白银境内岩画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靖远县、景泰县和平川区,其中,靖远县有吴家川岩画、山水沟岩画、大兵道岩画、水沟道经湾岩画、石板沟岩画、石羊滩岩画、信猴沟岩画,共7处,景泰县有姜窝子沟岩画、狼洞沟岩画、尾泉沟岩画、陈家坝沟岩画、黄崖沟岩画、红石崖沟岩画、彭家峡岩画、石鹿沟岩画、板荨沟岩画、梁家湾岩画,共10处,平川区有野麻滩岩画、绵沙湾岩画、小黄湾岩画、井尔川岩画,共4处。许多省内外学界进行过相应的研究。在年春,兰州大学地理系的师生发现并将其命名为吴家川岩画,年张宝玺的《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年刘再聪的《白银黄河岩画》、年岳邦湖《岩画及墓葬壁画》、年刘珂的《从吴家川岩画与甲骨文的比较看书画同源》、年刘再明《甘肃省黄河岩画的发现与研究》、年王圣、庞莹的《甘肃岩画调查、研究的现状及思考》、年高启安的《景泰岩画考察记》等,以及我省著名文化学者、史前文明研究专家令平解读的《以景泰岩画为代表的甘肃岩画》,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白银岩画的现状、分布、内容、手法、内涵以及在中国岩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研究,可见白银岩画是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的,白银境内黄河流域的黄河岩画研究已然成为甘肃岩画研究与甘肃华夏文明之黄河文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3月,按照中共白银市委宣传部和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一安排部署,由我任组长,宗诗琳、金凤、赵一龙为组员的《白银岩画》研究课题组成立。在做好充分的“前置准备”的条件下,我们对白银辖区21处岩画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县区文物部门的积极配合,采集到景泰县10处、靖远县7处和平川区4处岩画共21处岩画的分布、特征、现状、数量、环境状况等基本数据资料。同时,课题组前往银川贺兰山岩画考察,进行横向的对比。在经过图录的框架制定、资料整理、图片筛选、勾线描图、分析综合、专家指导、补充完善等环节后,年3月,这本记录白银地区岩画的图录《白银岩画》最终呈现在大家眼前。
为了向社会宣传白银岩画,让社会了解白银岩画,提高人们对岩画的认识与保护,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白银岩画的兴趣和研究,年3月24日至3月26日,由中共白银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文物局主办,市博物馆承办的“岁月无语惟石言——白银地区岩画研究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原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李永宪先生,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先生,原甘肃省文物局局长杨惠福先生、兰州大学孙晓勇博士、兰州财经大学高启安老师和庞颖老师,酒泉市博物馆、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古浪县文旅局、阿克塞哈萨克民族博物馆、榆中县博物馆、皋兰县博物馆、景泰县博物馆、靖远县博物馆、平川区博物馆,四川大学研究生、兰州财经大学研究生受邀参加此次活动。
一、白银市第十届大型公益性人文讲座
(一)李永宪-《日本博物馆概览》讲座
3月24日上午9时,在市西区文化中心四楼多功能厅举办《日本博物馆概览》讲座,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李永宪教授以日本博物馆展览为主题,介绍了日本博物馆发展历史、法律地位、博物馆类型及营运机制、代表性博物馆等内容,重点介绍日本博物馆的“文化观”与“教育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日本四座集环保、节能、防震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李永宪老师对日本博物馆展览的讲述,让听众对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日本博物馆建设的成功经验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为推动我市文博事业科学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汤惠生《中国岩画的发现、分布及其意义》讲座
3月24日下午3时,市文化中心(原会展中心)举办了汤惠生《中国岩画的发现、分布及其意义》讲座,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老师介绍了国内岩画的相关内容,根据地域、时代、制作技术以及风格特征概述国内岩画,从绘制技术、手法与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比较。指出中国岩画对世界范围内艺术、绘画、宗教、象征体系等人类精神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岩画在世界岩画中的重要地位。
汤惠生老师的讲座让听众了解到中国岩画的概念、类别及分布现状,对各地岩画的传播、交流、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二、《白银岩画》图录首发式
3月24日下午5时许,在汤惠生老师讲座结束后,我们举行了《白银岩画》图录的首发仪式。这是白银首次对辖区岩画资源的系统梳理,市博物馆馆长张自娟与观众分享了《白银岩画》课题组采集、整理、研究、编纂《白银岩画》图录的经历和过程。李永宪先生、汤惠生先生、白银市政府副市长高云翔、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郝明局长以及杨惠福、孙晓勇、高启安、庞颖等专家学者向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区图书馆、靖远师范、白银职专、市第六中学等11家单位和学校以及到场的前五十名观众赠送了《白银岩画》图录。
三、白银地区岩画研究交流活动座谈会
3月24日晚上8时,“岁月无语惟石言--白银地区岩画研究交流活动座谈会”举行。李永宪、汤惠生、杨惠福、孙晓勇、高启安、庞颖老师,博物馆业内人士、白银市区文史爱好者和兰州财经大学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交流。大家对白银地区岩画的分布、图案内容、保存现状、与西北岩画的关系、岩画的断代问题和专家面对面进行了请教和学习。座谈中针对岩画断代问题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点,汤惠生老师说到,对于岩画的判断,主要从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法来测定,彩绘岩画我们会用碳14测定,但其它岩画我们用一种叫微腐蚀法来测定,还有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对比法、交叉法,用图像断代。李永宪老师讲到,岩画的绝对年代的判定,现在依然是个难题,应该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比如,我们可以去推断古人行为的一些证据,可以模拟古人去做岩画,图像是什么工具刻的,你们用石头工具和金属工具去试,如果岩画坚硬度七度以上,那必须用硬度九度到十度的石头才能敲出痕迹来等等。杨惠福、孙晓勇、高启安、庞颖老师对白银岩画的发现、研究与保护也提出了宝贵意见。专家学者认为,白银岩画是甘肃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历史、文化、民族、地理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我市文史爱好者靖远师范高振茂老师说,通过和汤惠生、李永宪老师的交流,真长知识了,岩画包含着有美学、民族学、哲学、有农耕文化、有游牧文化,它的内涵很丰富。我相信今后在更多国内外文化学者的带领下,在业内人士的辛勤努力下,我们白银岩画文化的研究会更加繁荣昌盛,这正应验了前人所说,学林深处贵知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此次座谈会加深了白银地区岩画与甘肃各地岩画乃至北方岩画的互联互通,为下一步深入研究、交流合作、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岩画实地考察
3月25日至3月26日,与会人员对平川野麻滩岩画、靖远信猴沟岩画、景泰姜窝子沟岩画进行了实地考察。
白银区域内的岩画点,多在高山深谷、沙丘山陵、黄河沿畔、陡立崖壁,行程极为艰辛,或翻山攀岩,或山间小道,或小河无道,却都留下了大家充满探索又无畏前行的脚步,因为远古先民的创作凿刻,引领我们追寻于此。考察中也会遇到困难阻碍,道路被石块阻碍时,需要下车手动清除障碍;处在高山悬崖的岩画,需要手脚并用的爬山;身处荒野的山沟中,需要在野外就着烈日与风沙解决午饭。尽管路途艰辛,汤惠生、李永宪两位老师爬山攀岩时却如闲庭信步,谈笑风生间已登临岩画所在处,更胜其余同行的年轻人员。
在实地考察中,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向老师请教的机会,遇到精美的岩画,大家马上围了上去,对其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停向专家请教并认真聆听专家解惑。面对图像精美的岩画,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汤惠生老师认为,野麻滩岩画的人面像具有独特性,头部较大,并且带一个小的身体部分,头部有三根线条所代表的的冲天冠,类似通天的巫师形象,这里的岩画似乎与祭天有关,岩画刻的比较高也是希望与天通。从时代上来看,人面像图案应该比贺兰山岩画人面像稍晚,在公元前-前年之间。平川野麻滩岩画的制作技术与风格和贺兰山岩画有一定区别,这种有轮廓的刻凿,线条比较细,有规则。它的时代比贺兰山岩画晚,但并不意味着价值少,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能说明一个时代和地区特色的、对我们地区这个时代的历史有所帮助的就是有价值的。而北方草原动物岩画的时代则应该在公元前七到六世纪左右。靖远信猴沟岩画中的双畜挽车岩画值得注意,挽车的马朝前屈腿,且身上饰以S纹、方格纹、折线纹等,这是典型公元前6世纪塔加尔文化中马匹的特征。信侯沟岩画中用足尖站立的鹿和右侧四肢卷曲回首而卧的北山羊,根据与青铜时代出土的同类图案的比较,它们的时代应该在公元前8-6世纪左右。而景泰姜窝子沟岩画中的同心圆,象征着天:三重天、五重天,七重天.......。因为无论对于任何一个宗教而言,通天都是最终的核心问题,所以《周礼·宗伯·典瑞》说:“疏璧琮以敛尸”。郑玄注曰:“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琮璧者,通于天地。”也就是说在璧、琮上钻孔,为使下上贯通,象征通于天地。换句话说,岩画上的圆圈、同心圆等纹饰一如璧、琮一样,象征着天和通天。野麻滩岩画周边自然景观很美,两边的山像两道阙一样,有气势,也有特色。这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有特色,有开发意义。考察所见的岩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因此保护好、保存好我们的岩画,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要增强社会公众自觉保护岩画的意识。
七绝考察野麻滩岩画
贠守勤
仰望高山难向前,野麻坡上怎抚岩?
谁在危石留画符,情溢黄河百丈滩。
李永宪老师认为,野麻滩岩画是少有的直接在黄河岸边的岩画,它面对的是整个黄河河谷,沿黄河两岸的岩画情况很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