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发了一篇小动态关于这个西周“卷体夔(kuí)纹蟠龙盖罍(léi)”,细节介绍的不够,用文章记录一下这个可爱的青铜小兽。
这是一件西周早期文物,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博物馆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罍(léi),青铜器,罍是酒器,卷体夔纹蟠龙盖罍,通高44.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6.5厘米。
酒坛盖上有一条吃蝉的龙。
古时候的信息量很小,很多器物,尤其是流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遭弃用的东西,都是只见其名不知其形,比如“罍”。
在先秦的典籍里,如《诗经》《尔雅》中都有出现,《说文解字》中也有,人们只是通过书中的只言片语得知,“罍”是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春秋后期就难见踪影了。
这件西周卷体夔(kuí)纹盘龙盖罍,造型玲珑,工艺精美,盖上有半浮雕龙纹,通体作蟠龙状。
盖面及周沿以三个长尾夔龙纹盘绕,中心一蝉纹,龙身腹底对应于盖面中心处也饰一阴线简化蝉纹。
器身上腹饰对相变形卷体夔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通体以雷纹衬地。
二军对垒,偶尔也二军对罍。二军对罍就是两家也不打仗了,比喝酒。
直到宋代,吕大临著书《考古图》,他收录了从邺(现今河北临漳)附近发现的一个青铜器,这件器物上没有自名,也就是没有说明书,吕大临就称呼其为“罍”。
不过他自己可能也不太确定,因为同样在书中,另一件相似的青铜器,他称之为“三耳大壶”。
再后来,随着挖掘技术的进步,出土的类似青铜器越来越多,“罍”终于建立了自己的队伍,那就是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的青铜器都称之为“罍”。
这么说很专业,不过也有点难懂,简单点说,“罍”的形象就是一大个酒坛子,是带着抓手的。
当然了,与大众化陶瓷酒坛子相比,贵族专享的青铜罍要华丽精致得多,身上的各种纹身不仅是平面的,也包括浮雕和立体雕刻,而且还有很多实用性装饰性兼具的铸件。
通高44.5厘米、重8.2公斤的“卷体夔纹蟠龙盖罍”出土于喀左北洞村,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个带着盖子的罍十分精美,身上布满了各种纹饰。
卷体夔纹说的就是纹样。夔,上古神兽,书上说跟龙长得差不多。“夔纹”是宋朝的时候命名的,一般指的是张着嘴卷着尾巴的怪兽侧面形象,就是青铜器上夔的图案,卷体就是这个有着蛇一样尾巴的夔是盘在一起的。
。这罍上的蟠龙可不是纹饰,而是怒目圆睁地被直接铸造在盖子上。为啥说它是龙呢,因为它长了两只角。
想象一下现在家里的器皿,盖子精雕细刻的很少吧,可见这“卷体夔纹蟠龙盖罍”的珍贵了。而“罍”本身也被称为青铜器贵族,因为周朝提倡简约,所以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罍”流行时间并不长,所以稀少。
辽博这个“罍”因为造型独特而且器物完整就更加珍贵了,至于其它的“罍”,或者是盖子很普通,或者是连盖子都没有。
宴席之上酒具的大小尊卑
既然讲的是酒器“罍”,就有喝酒的规矩,正式一点说就是“酒礼”。有一次孔子参加一个仪式,看到所用的酒器“觚(gū)”被制成没有棱的样子,这样便不符合西周的礼制,于是发出感慨:酒杯不像个酒杯,能饮吗?能饮吗?于是他就没喝。
觚“觚”也是种酒器,是饮酒用的。其实,青铜酒器的种类很多,单听各种名字就很迷糊了。单是《诗经》中出现的大量酒器名字就有下面这些:饮酒器:爵、匏(páo);温酒器:斝(jiǎ);盛酒器:罍、缾(píng)、觥(gōng)、卣(yǒu)、壶;斟酒器:瓒(zàn)、斗……
简单比较一下更直观,爵是酒杯的话,尊就是酒瓶,盉(hé)就是酒壶,而罍就是好看的酒坛子。
单说那时候饮酒的酒具,《考工记》介绍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zhì),四升曰角,五升曰散。”我们也可以模拟尝试一下上古酒礼,先准备酒盅、酒杯、小碗、大碗、海碗五种酒容器。
爵周的酒礼很适合一个人单挑一群人。因为在周的时代,喝酒时以小为尊。《礼记·礼器》中有:“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也就是说,你这个最尊贵的客人喝一杯的同时,敬酒的要喝五杯。
古代的领导就是贵族了,可是怎么区别那时领导的级别呢?“独饮用爵、众饮用觚”,考古专业人士说了,就看陪葬的觚和爵的套数了,如果是一个觚加一个爵,那么墓主人就是中小级贵族;如果是三个觚加三个爵的,地位肯定是高了;十套以上,那就是王级的了。
可见青铜酒器不只是寻欢作乐的工具而且强迫人严守礼,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要使用不同的饮酒器,一不小心的话,就不是打“酒官司”那么简单了。
春秋时期,周惠王在位,很满意郑国国君厉公的招待,就把王后使用的铜镜赏赐给郑厉公。可是惠王竟然随后又赏给了虢(guó)公一件青铜爵。刚刚说了爵这个酒器的尊崇性,于是自觉丢了面子的郑厉公怒了,不仅不再听从周天子之令,郑还扣押了天子的使者。
西周虢季铜圆壶而这周礼之所以固执地规定着饮酒的礼仪,更主要的是针对酒这“穿肠毒药”,这也算是古人的智慧,既然禁绝不了,那就加以限制。
需要耗材极多、制造工艺极高的“罍”出现于饮酒风极盛的商朝末期,也是青铜器的锻造日渐巅峰的时期。但是到了周朝,周礼一定,罍、缶这类装酒的大家伙都是要放在门外。
结语:或许是失去了尊贵性,或许是政局开始混乱,“罍”到了春秋时期就慢慢不再铸造了。而后来出土的宋朝的陶瓷罍,则未免有些牵强,怎么看都是真正的酒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