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知识的来源,感觉思考学习

大家好,我是小花,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知识的来源。

人类在自然界中生活,就要适应环境、改造环境,那就要认识自然界。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也要适应社会、改造社会,那也就要认识社会。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就是知识。

为了更好地生活,中国古人就非常注重知识。知识渊博者,学而不厌,道德高尚者,诲人不倦。传授知识的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也就说明知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知识是怎么来的?孔子有一段话:“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这段话中,孔子虽然从知识方面把人分为四等,而从获得知识方面来分,却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生知,一是学知。关于“生而知之”,一般解释为:“有一种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经验、先于实践而存在的”。但是,从孔子的思想体系和当时人对孔子的评论来看,这种解释未必是妥当的。首先,我们有一个疑问:墨子学儒术以后,反戈一击,极力批判儒家。他又是经验论者,对于一生下来什么都懂这类违背经验的说法,是应该猛烈抨击的。但是,墨子对此一声不吭。为什么?也许他们对“生而知之”并不是这么理解的。

其次,究竟准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孔子没有说,后人猪测大概圣人是生而知之的。最先最大的圣人是五帝三王,但是,“五帝三王,皆有所师”。如果生知,何必有师呢?还有如伊尹、伯夷、柳下惠,也都被亚圣孟子称为圣人。孟子认为他们都比不上孔子,那么,孔子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孔子即是这么个大圣人,汉代人又说他是生而知之者,但他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究竟大圣人孔子自己的话可信,还是后代儒者的话可信呢?这很可能问题在于后人对“生而知之”的理解错误。

应该怎么理解呢?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的知识是好古学来的。“非生而知之”与“述而不作”意义相当,那么,“生而知之”则相当干“作”。圣人“生而知之”,意思是说“圣人作”。“圣人作”的说法很多,如《礼记·乐记》上说:“作者之谓圣”,《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伏羲作八卦等等。什么叫作呢?王充说:“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佶作书,奚仲作车是也。《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圣人作,贤者述。”过去役有,现在造出,就是作。作就是指创作、创造。正如皮锡瑞所说:“凡言作者,创造之谓也。”所以,“生而知之”就是“作”,就是首创、创造的意思。过去没有的知识,无法从向别人学习而获得,必须靠自己提出创新的见解。这就是与“学而知之”相对的“生而知之”。

总之,“生而知之”就是“首创”的意思。能够创造发明的人总是极少数,因此,多效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

学习知识要以感觉经脸为基础。王充认为如果没有“闻见”,那就无法加以描述。即使是圣人也是一样,必须依靠“耳目”来确定实际情况。但是,只有耳听眼见还不行,还可能被假象所述惑,正如荀子所说,以山上看山下的牛就象羊那么大,寻找羊的人不会下山牵它,因为人知道远处望物,大变小。人有这种分析能力,才不会被现象所迷惑。王充认为,如果只相信自己的感官,不加思考分析,那是会颠倒黑白的。王充强调思考分析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对的。思考是否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呢?也不一定。孔子有深刻的体会,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大意是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一直思考,却没有增加什么知识,不如学习的效果好。”只要学习就行了吗?也不行。孔子有这样的格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加以思考,就会感到糊涂。只思考而不学习,就很危险。上面说到整天想也不会凭空想出什么知识。这里所讲危险,大概指想入非非。

从以上论来看,要想获得知识,有三个环节:感觉、思考、学习。如果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识,如果感觉太少,孤陋寡闻,那么知识面就很偏狭。所以,多闻多见多于,对于认识完全是必要的。获得很多感觉经验,并不等于有了丰富的系统的知识。最聪明的人并不是最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而是最善于思考的、最善于创造发明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