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被当成不能亵渎的神物,尊为神的象征,享受着帝王的崇拜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根据我国古代各种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根据见之于史册的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概括地说,关于玉宝的概念,一般有五种说法:就地位来说,玉被推崇为万物主宰;就成因来说,玉被解释为天地之精;从礼义上来说,玉被标榜为道德楷模;从玉的主要功能来说,玉被说成能够避邪除祟和延年益寿。
万物主宰说,这一说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以及世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帝的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祸福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而是写成“王”,和帝王的“王”字共用一个字,都是三横一竖。《说文解字注·王部》解释其为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所归往也”,并引董仲舒的话,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意思很清楚,按照奴隶主和封建统治者的愿望和意识,凡能贯通天地、人三者之人,则天下归往,是为人间帝王。与此同时,在解释其为玉的“王”时,称其为“石之美有五德者”,释其字形“像三玉之连,其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着一根丝绳贯穿着三块美玉。“王”字加点的字在《说文》中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个字,写成“王”,是指“朽玉”,读为“畜”,意为有瑕疵的玉。
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无论怎么好的美玉都不可能纯净无瑕。《淮南子》云:“夏后之璜,不能无考。”(夏君主禹的玉也不能没有一点瑕疵。)据《史记》载,赵国的蔺相如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诈秦王曰:“璧有瑕,请指示王。”才使和氏璧重新回到手中方得以完璧归赵。古人是很懂得白玉有瑕这个辩证观点的,所以在“王”字旁加一点,既喻意又象形。“玉”字有“襲、欲、畜、肃”四种读音。为方便计数,后人将这一点点在“王”字的第三画旁边,作“玉”字专用,读音为“欲”,和帝王的“王”字相区别。
“王”、“玉”字形相同,绝非偶然巧合。“天地人参通”和“三玉之连”两者关系奥妙、意味深长,这一点在经学中记叙周详。《仪礼·觐礼第十》曰:“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说的是用木头制成边长为四尺的正方体,按上下东南西北六面顺序分别涂上玄(深红)、黄、青、红、白、黑六种颜色。再在这六个面上按顺序分别镶嵌圭、璧、璋、琥、璜、圭六块美玉。即所谓“刻木为陷而饰以玉,盖以一物而象上下四方之神”,“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刻方木嵌玉以示天地四方,代表万物主宰。当诸侯朝见帝王之时,帝王设方宫高坛,置方明于其上,施以相当的礼仪,藉以代表天命而发话。这是一个在当时十分庄严,而现在看来十分有趣的场景。然由此可知古人用玉象征万物,用“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参通”就不言而喻了。
方明在觐礼中的作用已如上述,在祭祀中的作用也是如此。祭祀无疑是古代的重大政治活动。受祭对象之最尊者,莫过于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之神。古人把天地四方之神定为六宗,《尚书大传》明确指出:六宗云万物。即以六宗代表万物诸神。根据孙诒让《周礼正义》的说法,天神即天皇大帝;地神即昆仑土地;东方之神为苍精之帝,即大昊句芒;南方之神为赤精之帝,即炎帝祝融;西方之神为白精之帝,即少昊;北方之神为黑精之帝,即颛顼。既有六宗,便有六祭。按照祭祀的要求,礼神者必象其类。也就是说,礼神之玉的造型与种类应和各位神仙老爷的特征与功能相吻合,方明即为此而制作。我们的祖先是很愿明的,一只方明代表了天地四方六宗之神,也就代表了万物主宰。“天地人参通”与“三玉之连”的关联,以方明为证,无怪乎“王”同形了。
此外,“天地人”与“三玉”的关系尚有另一物可证,即玉琮。故宫博物院曾展出玉琮若干。其中较大的径数寸,高尺余,器形阔大厚重,经钴孔、雕琢、磨光,有的四棱雕有兽面(或人首)纹,系新石器时代产琢玉技巧之高,实为难能可贵。那么,它在当时是干什么用的?专家对此尚未有一致的看法。《白虎通义·文质篇》云:“琮为之言宗也,象万物之宗聚也。”“内圆象阳,外直为阴,外牙而内凑象聚会也,故谓之琮。”我们不管这些说法属于牵强也好、附会也罢,但一件玉琮毕竟是以其特有的造型和含义象征着万物六宗。世间一物,竟与天地人并驾齐驱,非主宰而何?
这一类东西,在古代的祭器或礼器中还可择举一些。比如周人拜求地神、山神,必欲先酌鬯酒(郁金香酒)灌地。舀酒的器具必须是瓒,必须以玉制的圭璋装饰其柄,为的是“用玉之气”。《诗经·大雅·旱麓》有“瑟彼玉瓒”之句,意为保持祭祀用玉瓒的洁净。可见,没有玉,求神也是不会灵的。
玉和天地万物以及人间君主的关系,不但上述各种实物可以证明,而且儒家经典也有许多论述。清康熙四十九年(),康熙亲自作序的大型类书《钦定渊鉴类涵》,就多有这方面的收集,如“玉石得宜则太白常明。”(《礼·含文嘉》“王者得礼制则泽谷之中有白玉焉。”(《礼·稽命征》)“君乘金而王则玉见于深山。”(《礼·斗威仪》)“神灵滋液则有玉英。”(《孝经·援神契》“龙马金玉帝王之瑞应。”(《礼·含文嘉》)
我们在前面弄清了玉和天地人的关系,对这些理论就不难理解了。张光直说:“任何古代文明都有其一套特殊的对自然界的观念,但各文明之间之对自然界秩序的看法与将自然神话的方式,则各因其文化与社会的特征而异,而且随文化与社会之变化而变化。”我们以为这确是一段精辟的见解。中国古代文明“对自然界的观念”,比之其他各国,特点尤为明显。若干文献记载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古代中国先民的观念中,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都要靠巫觋的仪式沟通信息,传达意志。正是在那形形色色的巫觋仪式中,玉被当成一个不能亵渎的神物,玉被尊为神的象征,享受着上自帝王下至奴隶的崇拜。特定的历史条件使玉俨然成了万物的主宰。好的,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欢迎大家订阅我们,和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