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指东汉建安时期到隋朝实现统一约多年的历史时期,是国家分裂,政局比较动荡的特殊时期,但同时也中国礼仪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五礼正式成为了国家的礼仪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礼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礼是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走向文明的显著标志,它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风向标。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海内外,具有悠久的礼仪发展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礼乐制度的创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见证,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与基本框架。礼与乐是密不可分的,礼成为了高雅的艺术,礼的创设与仪式化,制度化,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礼乐的制度化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人们对于人伦规范的高度重视。在礼仪制度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重要时期,将五礼制度发展为不同于以前礼仪制度的新体系,揭示了礼制在巩固政权、协调人际中的作用。
01“五礼”体系的发展《周礼》记载的五礼为“吉凶宾军嘉”。吉礼为五礼之首,是有关祭祀的典礼;凶礼是针对不好的事情所举行的礼仪;军礼是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宾礼是针对客人的礼仪;嘉礼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庆祝高兴的事情而举行的礼仪,如婚礼。
五礼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成书在战国时期的《周礼》,它在当时仅仅是一种儒家根据先秦礼制提出的思想,这在内容上与后来的五礼有所不同。直到汉武帝时期孔安国才明确提出五礼体系为“吉凶宾军嘉”。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五礼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显示其不成熟的特征。五礼制度直到萧梁时期才基本成熟,五礼制度的建设贯穿了萧梁朝代的始终。萧梁的五礼竟有条,不难发现其五礼体系内容之多。
因而五礼体系作为一个庞大且丰富的制礼体系,从汉末三国的孕育到萧梁时期实现基本成熟,其各个时期所制定的礼仪规定等诸多方面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但总体来说,此时期的礼仪制度都不可能抛弃以前的礼仪内容。
以前的礼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来说,它是神圣的,内涵丰富的,并且具有很高的权威。因而需要坚持“师古”原则以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礼仪。
何为“师古”?这表现为:其一要正确阐释古人的意思,以免造成对于古礼的误解;其二在改订前朝制定的礼规时就从古礼中寻找依据;其三当在一些重大礼仪制度中,产生关于礼仪的分歧时,辩论双方均可从古礼中寻找支撑理论。
何为“发展”?“师古”不代表全盘继承,反而是在继承中创新,以迎合各种需要。其一表现为适应政治的需要。以礼治天下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治国原则,从朝贺等各种典礼仪式到民间老百姓的行为举止,都包罗在礼仪中。尊礼则国家兴旺,统治者往往借助礼的教化来有效治理国家。
其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风气。礼仪中有关道德规范等规定,往往被统治者所发展、修正,并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忠孝仁义,礼义廉耻被人为视为永恒的价值遵循。
其三,迎合文化发展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个长时期分裂的时代,却有着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使得统治者尽可能做一些融合文化的举措。
其四,满足个人需要。有些礼仪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个人需求。比如说北魏时期的灵太后改订祭祀的礼仪,就是为了个人政治的需要,她以皇帝年幼为由,从古礼中寻找依据以便代替皇帝行祭礼。
02五礼制度化的原因“五礼”最终在魏晋之际形成制度,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儒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在于是迎合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礼对于伦理道德的塑造极为重要。
第一,历史及学术原因。儒学内部的经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论,最后的结果是古文经学战胜今文经学。而古文经学中不仅具有的经世致用的特点,而且它的文化学术底蕴深厚,兼具了实用性,更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第二,五礼制度化成为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这是现实原因。汉末三国时,诸侯纷争使得战火频繁,社会风气受到冲击,为了鼓励军心,重拾道德风气,统治者重视军礼建设,重视礼仪教化的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对于以礼治国、以礼兴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礼学在诸多方面都适合用来维系当时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孝观念使维护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