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上课,有同学打瞌睡的时候,老师一边用书本敲桌子,一边笑着批评:“又梦周公去了,周公给啥好吃的,哈喇子流这么多。”
为什么我们一直把睡觉说成是梦周公呢?
梦周公这个典故来自儒家经典,最早说梦周公的就是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孔子说:“我已经老了,已经很久没梦到周公了啊”。
孔子这一句感叹,表面是说自己的状况不好,但是含义很深,可以断定孔子“吾衰”之前,他是经常梦见周公的。
那么,周公是谁,为何连圣人孔子都经常梦见?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被称之为周公。在电影封神第一部中,戏份不多。但实际上是一个不次于姜子牙的厉害人物。
在山东费县潘家疃东汉墓画像石上,出现了“周公杀苏妲己”图像,估计是后世杜撰,但侧面体现了周公的正义形象。
在《三国志》中记载了另一种八卦说法:“袁绍之败也,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孔融写给曹操的书信中,提到妲己被赏赐给了周公,此后便音信全无。
周公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教育家,是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和中华礼仪文明的奠基人,被尊为“元圣”。
《尚书大传》中总结周公一生的七大功绩,说他“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归结起来就是:军事上,他在周王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二次克殷,统一东方,维护了国家的安定;政治上,他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他制礼作乐,确立了此后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汉代著名学者贾谊如此评价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孔子对周公极其崇拜,将其视为人生偶像,一生都以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崇高志业。他曾经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意思说:“若有人用我,我当在东边复兴周礼!”
孔子周游列国就是希望自己的治国才能得以实现,而传道授业则是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为之。随着招生授徒、整理“六经”、开创儒学,孔子立德、立言都已经完成,只有立功没有实现。看到自己年老体弱,孔子知道这辈子立功已不可能。于是,他感叹,已经很久没梦到周公了啊。
后来,人们用“梦周公”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
如唐代元稹的《闻韶赋》:“梦周公而不见,想圣德而思齐。”宋代苏轼的《周公庙》:“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再后来,周公成了“梦”的代名词,睡觉被称作“见周公”了。
《笑林广记》里有一个梦见周公的故事:一先生白天睡觉,却不允许学生打瞌睡。学生反问他,先生荒诞地说:“我是梦中去见周公了。”第二学生也效仿先生,先生用戒尺敲醒学生,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学生说:“我也去梦周公了。”先生说:“周公说了什么?”学生说:“周公说昨天并没见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