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徒是地官系统中职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官员,负责总揽地官系统各种事务。他的职责中,有很多看似零碎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发挥着标杆示范作用的制度。了解这些知识,可以纠正我们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
一、教官是地官的别称。
地官系统掌管“邦教”,因此地官又称为教官。但是“邦教”的“教”并不仅仅指教育,还包括政教。在当时,教育和政教分别由不同的官员负责。乡师、乡大夫、族师等官员,负责各级行政组织的政教工作;师氏、保氏、诵训等官员,负责各级行政组织的教育工作。这就从官制的角度说明政教、教育是两类不同的工作,不可以简单地将二者划上等号。
对于教官的解释,准确的说,应该是掌管政教、教育的官员。
二、古代的救灾救荒措施,不只施粥一种。
提起救灾、救荒,我们就会联想到影视剧作品中开仓放粮、设立施粥点、灾民排队领粥的画面。施粥确实可以为灾民解决温饱问题,效果立竿见影,但这毕竟只是应急之道,并不能帮助百姓重新恢复正常生活。
《周礼》中救灾救荒的工作由地官大司徒负责,具体的措施也不止一个,共有十二项。第一是借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粮食可保眼下生存,种子可谋将来发展。第二是减轻赋税。若灾荒时还像丰年一样收税,百姓走投无路,只好铤而走险,极易发生民变。第三是减缓刑罚,这也是宽以养民的政策。第四是减免征调徭役,使灾民有时间、有精力重建家园。第五是放松山泽的禁令。放松禁令,允许灾民上山打猎、采薪,下海捕鱼,使百姓可以自谋生路,自力更生。第六是免除关市之税。降低进出口关税,便于物资流动,供给困乏;免除营业税,可以降低商品价格,降低百姓生活成本。第七是简化吉礼、嘉礼的礼仪。第八是简化丧礼的礼仪。第九是收起乐器,不奏乐。第十是减少婚嫁费用,鼓励适龄男女婚嫁。第十一是求索应该祭祀而未祭祀的鬼神予以祭祀,希望获得鬼神的谅解而消灾或者请求鬼神赐福。第十二是抓捕盗贼,加强社会治安。
可以说,这是一套包括经济支持、礼教引导、社会治安等一体的组合拳,是系统性举措。周人将祭祀放在最后面,有先尽人事,再听鬼神的意义,体现了周人注重人文的文化特点。
三、诸侯国的国土面积有多大?
周时的诸侯国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其封国面积依据爵位高低而大小不同。公爵的封地五百里见方,这是最大的封地。侯爵的封地四百里见方,伯爵的封地三百里见方,子爵的封地二百里见方,男爵的封地一百里见方。以此来看,周朝诸侯国最初时的国土面积,相比于后期土地兼并时的面积明显小得多。难怪周朝会有那么多诸侯国家可以封建。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诸侯国君,在制度层面而言,也不允许他们享用国内所有土地的税收。最尊贵的公爵,也只能收一半的土地租税,即里见方的土地税收。男爵本来封地就小,可以收税的土地比例只有1/4,才25里见方的土地税收,和公爵享有的土地收入比真是少的可怜。
那么剩余的土地呢?是不收土地租税,还是上贡给周天子?既然如此,只封给诸侯允许收取土地租税的土地面积,岂不是更方便监管?
笔者认为,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周天子要借助诸侯国的力量保卫王室,要拨给他们土地、人民,以土地、赋税自足并养兵自卫,就间接保卫了周王室的安全。二是为了防止诸侯国坐大而出现尾大不掉的现象,要从经济上予以控制,从制度上予以限制,因此多封诸侯,就包含了相互制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