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已然来到了7月。
炎热的夏季已经将我们包围,一阵又一阵的热浪,伴随着蒙蒙细雨浸透了我们的生活。
而随着炎炎夏日一同到来的,还有各种传统的仪式。这些仪式不论处在南方还是北方,都统统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祭祀的对象全部是祖先。
而提起祭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很少能见到十分隆重的场景,对于祭祀的了解也通常以电视为主。
其实电视展现给我们的无非就是人生百态,除了祭祀的场合之外,人的婚丧嫁娶也统统能在电视上见到。
一般来说,同“祭”这个字一同出现的还有“奠”字,二者合起来,便成为了我们寄托哀思、表达不舍的途径。
而“祭奠”这两个字,在大家的眼中也几乎没什么分别。
可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说这两个字没什么区别。
那么为什么丧事宴席上,都要用白纸写下大大的“奠”字,而不是“祭”字呢?
01奠礼的本质
别看如今我们都把“祭奠”合在一起说,意思上也不加以区分,可是在古代的人可比我们讲究多了。
古人信奉《周礼》为正统,而《周礼》中正是把“祭礼”和“奠礼”进行了严格的区分。
如果真要说区分二者的最大差异,那就是时间上的不同。
根据记载,奠礼进行的时间必须比祭礼要早。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甲骨文的“奠”字的底部是一个带有双足的平台,而平台的上方则放置着酒器,酒器中盛放着的正是用来完成奠礼的美酒。
而酒气的上方还有袅袅烟火飘散,让人想起了神明面前摆放的香火。
这个小小的“奠”字的构成,就反应出了奠礼所需要的基本元素,那就是准备好案台、美酒和香火,在一系列流程过后抚慰逝去的亡灵。
后来的奠礼,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愈发丰富,除了以上这些,还添加了奏乐、鸣炮等习俗。
不过不论后续如何发展,最原始的香火和酒水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而奠礼的本意和祭礼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祭礼更多的是做给活人看,是表达活人思念的一种方式,那么奠礼则是出于为死者考虑的角度。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的封建迷信色彩也比较浓厚。
当时的人认为,人在死后并非“人死如灯灭”,而是会在亲人安排的仪式下,由神明指引着前往冥界继续生活。
在马王堆汉墓中,墓主人辛追夫人厚重的棺椁上,便绘制了一幅精彩绝伦的T字型帛画。
这幅帛画,便最直观地反映了古人的生死之观。
帛画上一共分为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分别是天界、人间和冥界。
从画中的内容我们可知,辛追夫人在离开人世后,灵魂会来到冥界进行报道,而报道完毕后会辛追夫人就会在神鸟的指引下飞升天界,在极乐世界永远生活下去。
至于为什么好好的要绘制这样一幅画,其实这正是古人帮助逝者的灵魂,顺利升天的一种方式。
帛画的存在就相当于招魂幡,可以保证死去之人的灵魂不会迷路。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幅帛画也可以算是奠礼的一部分。
那么祭礼又是什么?和奠礼的本质区别又在哪里?
02祭礼的本质
比起奠礼,祭礼所涉及的对象就要广泛很多,除了祖先、逝者之外,神明、山川也是祭祀对象的一部分。
上古时期的祭祀对象基本上只有神明,所以祭祀之礼的目的也很纯粹,那就是“娱神”。
在古人的观念里,人类只是被统治的对象,而神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想要保证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就必须通过祭礼对神明进行供奉,这样神明才会满意,才能够赐予人类生机。
而甲骨文的“祭”字,正是一个人形跪在地上,双手举着什么东西,好像在祈求上苍,摆手呼喊。
也像是在用手中的东西递交给神明,希望神明可以馈赠恩惠。
所以,最初祭礼的诞生,更多的是一种人和神之间的沟通手段,而这种单纯的“娱神”目的也随着君主制度的完善而发生了改变。
到了西周时期,周天子明确了“君王最大”的统治理念,所以祭祀的对象除了神明之外,也增加了历代的统治者。
不过同“神权君授”的理念有所差异的是,祭祀周天子更像是把周天子抬到了神明的地位,真正把“人”搬上祭台的还要到封建时期。
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祭礼的主流对象已经不再是神明、山川,而是以人类为主。
不仅皇帝、皇后可以接受祭祀,就连平民百姓的祖先、逝去亲人等都可以成为可祭祀的存在。
03祭奠的区别
所以从二者的发展历史来看,祭奠在最初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不仅目的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也不同。
但是随着中国人“人本位”思想的诞生,原本作为高高在上的神明也逐渐被人取代。
这也是为什么祭礼和奠礼开始逐渐趋同,最后几乎不分彼此的原因。
而到了如今,不管是祭礼还是奠礼,其流程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分。
除了称呼上,还保留着本来的特色之外,其他的东西差不多都混为一谈了。
不过即便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注意不要把它们搞错,不然真碰见懂行的,那可就闹出了大笑话,同时也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如果说现代祭礼和奠礼还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奠礼更多的是表达,对众人对逝者“一路走好”的期盼,是一种古代传统世界观的残留。
而祭礼则是亲人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希望同失去之人建立沟通桥梁的一种渴望,同时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心理安慰。
04结语
从“祭奠”二字的发展历程,我们能看到这小小汉字背后所反应出那段悠久、神秘的华夏文明的过去。
古人思想的转变、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皆存在于我们至今仍旧在使用的文字中,让我们的血脉和根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都说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的广博和深奥不是体现在什么高级晦涩的文献中,也不是体现在黑暗潮湿的坟墓中。
它的身影就存在于你我的身边,在我们最常使用的细节里。